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略评解放战争中毛于数关键处的战略指挥的的得失

[复制链接]
查看10076 | 回复0 | 2004-12-18 1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略评解放战争中毛于数关键处的战略指挥的的得失



毛大爹的用兵,亦颇有书生议兵之意味。随便挑几处解放战争时期的关键处来看看:

1、挺进大别山。
  属于书生看着地图想出来的平庸的险棋。虽然战役指挥员能力强指挥正确,但其结果仍是使刘邓减员过半,重武器全部丧失,而从中原吸引回援的国军兵力实在有限。其歼敌及战略意义都有限--从淮海战役来看,根本不需要依托大别山来进行!而挺进武汉的也是四野,而根本不是进占大别山的二野。而且当初中原的主力属二野和三野,但到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主力就是三野,而二野的十二万人(我方总兵力六十万)和轻武器,只能打配角了。直白地说,此一招的作用,就是使二野成为孤棋,结果被敌方搜刮的很惨。

2、命令粟裕部再挺进江南井岗山一带。
  于大别山的教训之后仍出此棋,这属于平庸的战略家不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臭棋(当然这恐怕也和邓小平同志善于作报告有关)。如果粟裕忠实地执行了此命令,那么国共谁胜谁负还说不太清楚。至少,自秦岭淮河划界而治是必定能做到的,完全不必划江而治了。粟裕以苏中七战七捷的战果答复毛泽东留在中原更能有效地歼灭敌人,不仅体现了他的战役指挥能力,也体现了他的战略水准。毛对此亦心知肚明。49年建国时在天安门城楼上,豪气干云之际,自然想到了这个关键性的功臣,特地过去问栗道:“你是土家族人吧?”--此非无意之语也,实乃欲明此立关键大功之人的奇异身世也。

3、命令林彪打锦州。
  此一招却是好棋。以下围棋作喻,摆大模样毛还是擅长,这主要也是源于他那诗人的浪漫主义的大开大阖的本性。其实回过头去,前面的在中原战局胶着之时挺进大别山,挺进江南,同属于摆大模样的棋,前后是一贯的。如果认为下出了‘挺进江南’的臭棋的人就下不出‘夺锦州’的好棋,显然是对下棋者的禀性了解不够的缘故。仔细论来,毛属于在大局观上还合格,而在战役指挥和较力上面能力薄弱的人,其耐力和细致程度皆有不足,但这些却都为其将领所弥补。将星生于共方,中国如何不姓共?
  与此相应,蒋属于土财主的性格。十分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每一个局部都想做得完善,至少是能拖住。譬如长春,实在是兵疲粮尽了,还想拖一时是一时。当然结果就是把自己拖没了。
  因此,<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知’也,于对方之主帅之禀性,实在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处。

4、平津战役。
  此处毛的表现有好有坏。其好的方面乃是指围两头、分隔中间的大战略。当时东北和中原、华北皆已在掌中,平津至张家口一线已是一线长蛇样,主动权全在自己手中,围着一条摆直了的长蛇如何打?当然就是掐头去尾腰斩中间了。但毛于此处仍出了纸上谈兵的问题,他要林彪东面围塘沽,林彪看了塘沽的地形后弃而围天津,这个修正是很必要的。不是说单从地形的因素上不能围塘沽,而且是从战役筹划上也当围天津而不是围塘沽。这一字长蛇的重兵即在平津,北平约六十万,天津有二三十万,力量极大。塘沽城小兵少,毛欲围塘沽作堤以堵平津之敌,则必以重兵围之。此时仍以分隔战术对平津,则并不能完全隔断平津之合力,倘事急,对方倾平津之力全力攻塘沽,则塘沽地狭,并不合适大兵团作战,恐怕是先发者制人的局势了。所以用重兵围天津,则消弥了此一不利之兵势,且使北平之敌动弹不得。故改围塘沽为围天津,实乃使整个战役无一遗漏全在掌中之重要条件也。

  由此也可以看出,书生议兵与实战的距离在于你--有没有现场感?你的战略战是否真的切合战场形势?若仅是划纸作战,当然会有行的时候(碰上适合形势)也会有不行的时候(碰上不适合形势)。因此指挥战役要临前线,这一个观点是对的。至于大的战略,如果此战略是由至关重要的战役来实现的话,恐怕要么就还是要临前线,要么就只能提出目标,而规划则要放手由战役指挥员来做了。这一点,在淮海战役中中央与淮海总前委的是先打李弥、邱清泉兵团还是先打黄百滔兵团的争论上看得尤其清楚。

  话说回来,我看了闷闷转的贴子手痒,嘀嘀咕咕了这么多,我也是书生议兵么!不过书生议兵,水平也有高有低的,这高低的区别就在于材料在你手上的运用程度和运用方法了。
楼主热帖
刀剑有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

主题

42

回帖

1万

积分

光彩陆离

精华
1
猫币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