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1972年毛泽东同尼克松的谈话 作者:熊向晖

[复制链接]
查看10139 | 回复1 | 2006-10-22 01: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1日下午, 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在座的有周恩来总理、基辛格博士;译员是唐闻生,记录是王海容。当时中美双方商定,会谈情况不外传。我方将王海容的记录作为绝密文件印发中央领导人和少数部门,能够阅看者甚少。
  这次会谈连翻译时间在内一共75分钟,其中涉密之处并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原来视为机密的已不成为机密。《尼克松回忆录》(中译本,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和基辛格著的《白宫岁月》(中译本,198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已将这次会谈的大部分内容公之于世,其中夹杂着一些讹误和曲解。1993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刊载《解冻——记新中国接待第一位美国总统》(以下简称《解冻》),文中以近半篇幅记述毛泽东同尼克松的谈话。1994年3月,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三辑又刊载《尼克松访华》(以下简称《访华》)一文,看来是对《解冻》作了一些修改和较多补充后加工写成的,其中对毛泽东同尼克松谈话的记述长达三页多,大都加上直接引用号,给人的印象是引自原记录。但在细读之后,发现《访华》文中需要商榷之处甚多。坦率地说,作者对于已成为历史档案的原记录不重视,使用材料带有随意性,取舍欠斟酌,对所介绍的文件研究不深。毛泽东的言论、著作向以流畅易懂著称,但他同尼克松的这次谈话却有所不同。基辛格深有体会地说:“我慢慢捉摸到毛泽东的谈话有好几层意思,……而他最后的那个意思只有在长时间思考以后才能从总体把它抓住。……毛泽东的诙谐谈吐之中夹带有一些暗示和主题,犹如瓦格纳歌剧的序曲,需要加以发展才能显示出它们的意义。”(本文所引基辛格的话,除另作注明外,均见《白宫岁月》第四册第13至第18页)
  毛泽东同尼克松的谈话(以下简称这次谈话),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献。为免误传、误解,现据原记录及有关资料,对《访华》(包括《解冻》)及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一些论述试作剖析,提出意见和看法,以就正于外交史的研究者。
      一
  (一)据《访华》一文,这次谈话是这样开始的(本文所引《访华》,均见《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三辑第84至89页):
  毛主席谈笑风生,寓意深刻。他向尼克松表示欢迎和寒暄后风趣地说:“今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要我们吹的问题限制在哲学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应该请基辛格博士谈一谈。”基辛格马上说:“我过去在哈佛大学教书时,指定我的学生要读主席的文选。”
  这就引起疑问:毛泽东初会尼克松,为什么先“请基辛格博士谈一谈”?基辛格为什么抢在尼克松之前“马上说”?为明真相,照抄原记录的相应部分(以毛代毛泽东,以尼代尼克松,以基代基辛格):
  毛:昨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说是我们几个要吹的问题限于哲学方面。(众笑)
  尼: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读了主席的诗词和讲话,我知道主席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
  毛:(指基)他是博士。
  尼:他是一位思想博士。
  毛:(指基)今天主讲要请他,博士,philosopher (哲学家),哲学博士。
  尼:他是一位哲学专家。
  基:我过去在哈佛大学教书时,指定我的学生要读主席的选集。
  由此可见:⑴《访华》选用了这段记录的首句和末句,略去其余各句,而用“基辛格马上说”联起来,使人看不出有删节。⑵《访华》在文字上作了多处修改,突出的是把毛说的“昨天”改成“今天”。⑶记录中并无“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应该请基辛格博士谈一谈”。这是《访华》添加并置于引号内,作为毛的话写出来的。
  (二)关于这次谈话的开始部分,基辛格作了如下描述:
  毛评论了尼克松在飞机上对乔冠华说的一句话,即他认为毛泽东是可以同他谈哲学的人。(这是又一个例子,说明中国人内部联系特别迅速,而且对毛的汇报很详尽)他开玩笑说,哲学可是个“难题”。对于这个题目他没有什么有意思的话可说,可能应该请基辛格博士谈一谈。
  这一段的末两句,可能就是上引《访华》添加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应该请基辛格博士谈一谈”的蓝本。《访华》将毛说的“昨天”改成“今天”,可能也是以基辛格的这段话为依据的。为了说明这一点,先引《访华》的一段真实记述:
  “2月21日上午9时,尼克松总统的专机飞抵上海,稍事休息用餐后,即由专程前往迎接的乔冠华、章文晋、王海容等陪同, 于上午11 时30分到达北京。”(下午)“2时40分, 毛主席在他书房里会见了尼克松。”
  基辛格判断:尼克松在飞机上对乔冠华说,毛泽东是可以同他谈哲学的人,中国人很快向毛主席汇报,因此,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时就说,哲学可是个“难题”。《访华》可能据此判断,这都是发生在2月21 日的事,尼克松在飞机上对乔冠华出“难题”的时间,应是“今天”,而不是记录中所写的“昨天”。
  但是,在这次谈话中,尼克松和毛泽东都没有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类的哲学问题。尼克松所说的“哲学”究竟是什么意思?对此,基辛格未作解释,《访华》未作探索。在把“昨天”改成“今天”之后,这个问题将会永远搞不清楚了。而这样一来,就无法理解毛泽东开头那句话的含意,也难以理解毛泽东这次谈话的基本精神。
  其实,按原记录作些查证,就会找到答案。
  (三)答案就在新华社编印的《参考资料》1972年2月21 日上午版第一页的合众国际社的一则电讯中,现节录如下:
  [合众国际社关岛阿加尼亚二月二十日电](记者:诺曼·肯普斯特)尼克松总统今天说,他准备同中国领导人进行马拉松式的会谈,如果这些会谈证明在缓和中美紧张局势方面有成果的话。
  尼克松在他的蓝、白、银三色的“七六年精神号”喷气式飞机上对记者们说:“我们的主人想参加会谈多久,我就准备参加会谈多久。”
  总统说,他期望他同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和周恩来总理的谈话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而不是只集中讨论眼前的问题。
  (中略四段)
  尼克松说,毛和周都是“有哲学头脑的人物,他们不是仅仅讲究实际的、注意日常问题的领导人”。
  他说:“他们是一些眼光看得很远的人。”
  他说:“我自己对世界上的长期的和双边的问题的态度不是策略性的。美国领导人的眼光必须看得很远——我们的政策辩论必须根据一项妥善地制订、并且为人们充分了解的哲学,这是我们国际关系的基础。”
  在导语之后,多次出现了“哲学”字眼,而在这里,“哲学”具有特殊的含意。尼克松所说的“哲学的角度”,是指“不是只集中讨论眼前的问题”。他所说的“有哲学头脑”,是指“不是仅仅讲究实际的、注意日常问题的”,而是“眼光看得很远的”。他说,他对(中美)“双边的问题的态度不是策略性的”,那就意味着是战略性的。他说,美国“国际关系的基础”是(由他)“妥善制订”的“哲学”。这里的“哲学”实际上是“战略”的同义语。
  概括起来说,尼克松期望同中国领导人的讨论,要用“哲学头脑”并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要“眼光看得很远”,尽量撇开“眼前的问题”,摆脱“实际的”即具体的和“日常的问题”,超越“策略性”的问题。那就意味着,要着重讨论长远性的、原则性的、宏观性的、战略性的问题。
  尼克松这番话确实是在飞机上讲的,但不是对乔冠华而是对美国记者讲的,时间是2月20日而不是21日,记录上的“昨天”是正确的, 《访华》改成“今天”是错误的。
  (四)这次谈话一开始,毛泽东就对尼克松说:“昨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这句开场白真是高明之至,精彩之至。然后,毛泽东借尼克松的话并揉进自己的意见,用幽默的口吻明确提出:“要吹的问题限于哲学方面。”这就是说,不吹眼前的、具体的、日常的、策略性的问题,只吹问题的长远性、原则性、宏观性、战略性的方面。
  尼克松简述了他在飞机上“这样说”的原由,赞誉毛泽东是“思想深刻的哲学家”(这里的“哲学家”意为“战略家”)。毛泽东避开了尼克松的赞誉,转而一再促使基辛格发言。在尼克松引导下,基辛格讲了他在哈佛大学时指定他的学生“读主席的选集”(《访华》将“选集”改成“文选”)。接着,《访华》写出了内容与记录相同的三句话,即:毛主席说:“我那些东西算不得什么。”尼克松则称赞说:“主席的著作感动了全国,改变了世界。”毛主席说:“没有改变世界,只改变了北京附近几个地方。”
  尼克松将这三句话以基本相同的字句写进他的回忆录,起语用的是“毛用典型的谦虚口吻说”;他称赞毛泽东的那句话则写成“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
  对此,基辛格另有看法。他写道:“毛泽东的谈话也不全都是战略问题。(按,这表明,他认为毛泽东的谈话大都是战略问题)甚至在我们短暂的会见中,他也摆脱不了那使他的成就蒙上阴影并给他的晚年带来痛苦的恶梦。”他举出的唯一例证是:“毛泽东不无伤感地回答(尼克松)说:‘我没有能改变世界,我只改变了北京周围的一些地方’。”并说,这种“无可奈何地接受事实的态度,突出地表明了革命的矛盾”。
  这显然是曲解。但国内却有人据此为文贬低毛泽东,胡说毛泽东自己承认,他只改变了北京周围的一些地方。与这种滥言相对照,1994年尼克松逝世后,人们发现在他尚未出版的最后著作《超越和平》一书中,首先提到毛泽东,说毛泽东是“富有领袖魅力的共产党领导人,曾运用他的革命思想推动了一个国家并改变了这个世界。”〔1〕
  (五)同“哲学”问题相关联,这里插进《访华》中间部分的一段话:
  尼克松想接着谈台湾、越南、朝鲜、日本、苏联等问题,毛主席打断他的话说:“这些问题我不感兴趣,那是他(指周总理)跟你谈的事。”
  读者可能要问:尼克松想谈的都是当时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却打断他的话,说他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这岂不是太生硬,使尼克松难堪?究竟毛泽东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
  事实是,《访华》按照记录引用了毛泽东的话,而对尼克松的话却转述得不准确。据记录,尼克松说:“如果可能,我希望跟总理,以及以后跟主席除了讨论眼前的问题,台湾问题、越南问题、朝鲜问题而外,……”毛泽东不等他讲完,就说了上面引述的那句话。很清楚,尼克松把台湾、越南、朝鲜问题都说成是“眼前的问题”,毛泽东对“眼前的问题”表示“不感兴趣”。他开宗明义就提出:“要吹的问题限于哲学方面”。而尼克松对记者说过,他期望同毛泽东的谈话“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而不只是集中讨论眼前的问题”。
  对此,基辛格是这样写的:“当尼克松列举了一系列需要共同关注的国家时,毛泽东客气但又坚定地回答说:‘这些问题不是在我这里谈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同周总理去谈。我谈哲学问题。’”基辛格记述的这段话虽与记录不相同,但却相当准确地表达了毛泽东的本意。
      二
  《解冻》对这次谈话的内容作了概括,说毛泽东同尼克松“纵论天下大事”,“交谈”了“双方关心的重大问题”。〔2 〕这样的概括不符实际,《访华》删去了,这是对的。但《访华》没有另作概括,没有指出这次谈话的主题,这是缺陷。尼克松则有点睛之语,他写道:“我同毛会见,主要谈到我们之间有发展潜力的新关系的他所谓的‘哲学方面’。”(此处及以下所引用尼克松的话,均见《尼克松回忆录》中册第249至253页)简言之,这次谈话的主题是中美关系的“哲学”方面,亦即中美关系的长远性、原则性、宏观性、战略性的方面。
  毛泽东牢牢抓住这个主题,主动对尼克松和基辛格说了五段话:
  (一)第一段。《访华》称,毛主席说:“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就是蒋委员长,他可不赞成。他说我们是‘共匪’。其实我们跟他做朋友的时间比你们长得多。”接着加了一句:“主席话锋一转,很自然地引出台湾问题。”
  记录中这一段文字较长,包括周恩来和尼克松的插话。《尼克松回忆录》详细地记述了,《访华》则作了有失原意的删改。鉴于这一段十分重要,还是照抄记录:
  毛: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就是说蒋介石委员长,他不赞成。他说我们是“共匪”,他最近还发表了一篇讲话。
  周:就是在他们最近召开的“国会”上。
  尼:蒋介石把主席叫作共匪,主席把他叫作什么呢?
  周:我们一般叫蒋介石集团,新闻里面有时也叫匪。
  毛:那还不是匪?彼此叫匪,互相对骂。其实我们跟他作朋友的时间比你跟他做朋友的时间长得多。
  周:从1924年开始。
  为了便于理解,提供以下材料:
  ⑴毛泽东讲到蒋介石“最近发表了一篇讲话”,周恩来补充说:“就是在他们最近召开的‘国会’上”。据此进行查考,就可以在《参考资料》1972年2月21日上午版,找到蒋介石2月20日“在国民大会第五次会议开会典礼中的致词”。其中讲了“我们和共匪”之间的“区别”,诬蔑“大陆的精神文化”被“摧残”,“大陆七亿人民的生活”已是“血干泪尽”。接着说:“试问这是一个什么‘政权’?这如何能说它对大陆有了‘有效的控制’?……所以今天国际间任何与恶势力谋求政治权力均衡的姑息举动,绝不会有助于世界和平,而适以延长我七亿人民的苦难,增大全世界的灾祸!我们对任何有损于中华民国主权利益的行动,保有高度的警惕!”在这一“致词”中,蒋介石未提美国,未提尼克松。他在尼克松抵达北京的前一天讲了这番话,矛头所指,不言自明。对此,毛泽东幽默地而又意味深长地对尼克松说:“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就是说蒋介石委员长,他不赞成。”
  ⑵毛泽东在这段谈话中多次讲到“朋友”,这不是泛泛之谈。1972年2月17日, 新华社就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出的对外政策报告作了长篇评述(见次日《人民日报》)。其中说:
  “美国总统在谈到中国时,开宗明义就肯定中国是美帝国主义的‘死心塌地的敌人’,这表明美帝国主义不愿改变其敌视中国的立场。他在谈到他的访华之行和中美关系时说,‘我们不会以牺牲朋友来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新的对话,但是尽管如此,我们承认,这种做法不能不使我们台湾的老朋友感到苦恼。’”
  “尼克松总统一方面说美国‘经不起同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隔绝开’,另一方面又说不能‘背弃’美国的‘老朋友’,这充分表明他处在难以解脱的自相矛盾之中。”
  ⑶参阅上述材料,有助于理解毛泽东这段话的含意。可以设想,当时十分注意研究中国有关文章和评论的基辛格,不会忽视这些材料。对毛泽东这段话,基辛格记了一句“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对这件事可不赞成了”。然后,他又作了仔细的分析。他写道:“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来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他巧妙地把台湾问题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把它当作中国内部的一项不甚重要的争端;他甚至只字不提美国在台湾驻军问题”。“关于双方如何对骂开的玩笑”,是“有政治意义的”;“连这也是一种传话的方式:中国人最终是会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的”。
  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根本未提台湾,只提到“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就是说蒋介石委员长”,提到“彼此叫匪,互相对骂”。基辛格认为,这是向尼克松“传话”:“中国人最终是会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的”。(意即不许美国及任何外国干预)这就从“哲学”方面阐明了中美关系中的根本问题。
  ⑷《访华》称,“主席话锋一转,很自然地引出了台湾问题”。这话是否正确?就不必评论了。
  (二)第二段。据《访华》称,毛主席向基辛格说:“你跑中国跑出了名嘛,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这一段的文字与记录相同。记录中“头一次来”之后有一逗号,《访华》删去了,《解冻》将逗号改成“的”字,这都有损原意。
  “头一次来”,是指基辛格1971年7月9日至11日秘密访华;当时周恩来同他商定了“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 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的公告,由双方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于7月15日同时发表。
  基辛格确因“跑中国跑出了名”。(他说:当尼克松派他秘密访华时,“我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对于广大公众来说,我基本上是默默无闻的;我任职两年半以来从未举行过公开的记者招待会”)〔3 〕毛泽东这样说,是对他“跑中国”表示赞许,激励他继续“跑中国”,为发展中美关系而努力。
  “公报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这是完全符合实际的描述。(基辛格说,在他秘密访华时,“周恩来指出,这一宣告会震动世界。他说对了。这不仅使新闻界震惊,而且一夜之间改变了国际政治结构。”〔4〕)毛泽东讲这句话,似在向尼克松和基辛格表示, 中美关系不只是两国之间的事,而是具有世界意义和世界影响的,应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
  这一段本可到此结束。但《访华》写道:“毛主席又幽默地说基辛格‘他不像个特务’。实际是称赞他秘密访华的保密工作做的好。”——实际是,毛泽东并未讲这句话,也未对基辛格作这样的称赞。这无需引用记录,只需引用《尼克松回忆录》:
  “他不像一个特工人员,”我说。“但只有他能够在行动不自由的情况下去巴黎十二次,来北京一次,而没有人知道——除非有两三个漂亮的姑娘。”
  “特工人员”的英文是secret agent,亦可译为“特务”。“他不像一个特工人员”,分明是尼克松说的,《访华》却写成是毛泽东说的,并故意把“特工人员”改作“特务”。
  上文“我说”之后的引号中的话,《访华》全部照抄,只将“我说”改成“尼克松笑道”。这样,即使从《访华》看,也是尼克松而不是毛泽东称赞基辛格“保密工作做的好”。但尼克松并未作此断语,只是具体指出基辛格“去巴黎十二次,来北京一次,而没有人知道”。《访华》照抄了尼克松这段话,又另外加上毛泽东“实际称赞他秘密访华工作做的好”。这是不严肃的。
  继“……漂亮的姑娘”之后,《访华》写道:
  基辛格慌忙解释:“她们不知道,我是利用她们做掩护的。”毛主席问:“是在巴黎吗?”尼克松又说:“凡是能用漂亮姑娘作掩护的,一定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外交家。”毛主席反问:“这么说,你们常常利用你们的姑娘啊?”尼克松申辩说:“他的姑娘,不是我的。如果我用姑娘作掩护,麻烦就大了。”周总理点上一句:“特别是大选的时候。”引起大家哈哈大笑。
  以上引号内的语句,除两个字外,都与《尼克松回忆录》相同。引号前的“慌忙解释”、“反问”、“申辩”、“点上一句”等则是《访华》的作者绘声绘色的手笔。
  对上述尼克松、基辛格的话,不必与记录查对。但应指出,记录中并无“毛主席问:‘是在巴黎吗?’”所谓“毛主席反问……”,据记录,则是“毛:你们的姑娘常被人利用啊?”最后一句是毛泽东说的,而不是“周总理点上一句”。记录中也无“引起大家哈哈大笑”的描绘。
  (三)第三段。《访华》称,毛主席说:“讲老实话,这个民主党如果再上台,我们也不能不同他(记录中是“它”)打交道。”
  毛泽东讲这句话的因由是:尼克松1969年入主白宫后,“特别感到苏联已成为美国的一个‘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5〕此外, 尼克松也想借助改善中美关系多捞选票,连任总统。 毛泽东早就看出这一点,1970年12月18日他对斯诺说:“一九七二年美国要大选,这年的上半年,尼克松可能派人来。”〔6〕遵照毛泽东的指示, 我国有关部门邀请并批准了美国乒乓球队和一些友好人士、新闻记者等访华,但对美国政界人物的访华申请则不予安排。对此,尼克松可能没有察觉。据基辛格称,在他1971年7月准备秘密访华前,“尼克松还想要中国人保证, 在他去中国之前,不邀请美国的任何政治人物去中国访问”。〔7 〕在他离开美国之后,他写道:“我三番五次地接到训令,还是在我出发前跟我讲过不知多少遍的那些话,……在尼克松之前,其他政治家不许去中国。”〔8〕基辛格抵京后,在同周恩来会谈中,婉转地表露了此意,周恩来明确告诉他,我们收到了美国政界许多人士申请访华的函电,但我们都未邀请。基辛格立即代表尼克松感谢中国领导人的“明智”,并说,美国走向中国友好之路应由尼克松总统亲自开始,美国其他政治家步尼克松的后尘才是合适的。
  毛泽东讲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中美关系不是权宜之计,应该超越美国党派政治的框框,高瞻远瞩地持续地发展中美关系。此后不久,美国参众两院的两党领袖和一些议员相继访华。尼克松虽以压倒优势赢得大选,但被“水门事件”搞得焦头烂额,被迫辞职。1979年1 月中美建交,当时美国总统是民主党人卡特。
  (四)第四段。摘抄原记录(《访华》所作的重大删改在括号内注明,一般的删改则不提及):
  毛:我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就是说,(以上,《访华》均删去)你当选,我是投了一票的。……
  尼:我想主席投我一票,是在两个坏东西中间选择好一点的一个。
  毛:我是喜欢右派的。人家说你们是右派,说你们共和党是右派。
  尼:是的。(《访华》删去)
  毛:说英国的希思首相是右派。(《访华》删去)……说西德的基督教民主党也是右派。我喜欢右派,(以上,《访华》均删去)比较高兴这些右派当政。
  尼:我想重要的是,在美国,至少现在,像我这样的右派可以做那些左派只能口头上说说的事情。(毛点头)(《访华》将这句话改为,“我想重要的是,在美国,左派只能夸夸其谈,右派却能做到,至少目前是如此。”也未表达“毛点头”的意思)
  《访华》删去“我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就难以理解这段对话中毛泽东的含意。毛泽东对斯诺说,尼克松是“右派”,是说“他是代表垄断资本家的”〔9〕。而毛泽东在这一段中说的“右派”, 是作为“哲学问题”讲的。从“哲学”即“战略”上讲,当时西方一些国家中,在“苏攻美守”的形势下,右派主张对苏强硬,或可称之为抗苏派,左派主张对苏妥协,或可称之为亲苏派。为了抗苏,也就主张改善对华关系。由于对苏妥协,往往不愿或不敢接近中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把尼克松、基辛格说成右派,并把《访华》删去的而《尼克松回忆录》作了记述的“英国的希思首相”以及“西德的基督教民主党”也说成右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说“我喜欢右派,比较高兴右派当政”。对此,尼克松作了心领神会的回答。基辛格犹感不足,以向尼克松提醒的方式补上一句,毛泽东马上作了回应:
  基:总统先生,我觉得左边的人是亲苏的,他们不鼓励我们向人民共和国这边移动,而且批评你这样做。
  毛:就是luō@①。我们国内有一派也反对我们跟你们往来,结果坐一架飞机跑到外国去了。全世界的侦察就只有美国的比较准确,其次就是日本。苏联就在那里挖尸。
  《访华》对这两段话略而不提,基辛格则写了一段:
  (毛泽东)提到了他自己的政治上的反对派,他说,有一个“反动集团反对我们和你们接触。结果他们乘飞机逃到外国去了”。为了怕我没听出这是指林彪,毛泽东和周恩来还解释说,这架飞机后来在外蒙古坠毁了。
  (五)第五段。摘抄记录(毛泽东的话分作两节,《访华》前后倒置。现仍按记录的顺序。《访华》所作的重大删改在括号内说明):
  毛:……所以我们两家也怪得很,过去22年总是谈不拢,现在从打乒乓球table tennis 起不到10个月, 如果从你们在华沙提出建议时算起,两年多了。
  我们办事也有官僚主义。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不肯。(《访华》改“肯”为“干”)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不干,(以上,《访华》删去)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
  ……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我们也都不那么高兴。(《访华》改为:不过我们是不大喜欢从杜鲁门到约翰逊你们这几位总统)这个中间有8年的共和党,那个时候,你们也没有想通。
  这一段内容丰富,试作如下解释:
  ⑴“过去22年总是谈不拢”——“过去22年”是指 1949 年初夏至1971年初夏;“总是谈不拢”是指中美关系问题。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苏联大使已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广州, 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却留在南京,并派秘书傅泾波向我南京外事处处长黄华传话。毛泽东得报后,于5月10 日致电南京市委:“黄华可与司徒见面”,告以“如果美国政府愿意考虑和我方建立外交关系的话,美国政府就应当停止一切援助国民党的行动,并断绝和国民党反动残余力量的联系”;“对于傅泾波所提司徒愿意继续当大使和我们办交涉并修改商约一点,不要表示拒绝的态度”。〔10〕黄华往见司徒,司徒表示,愿同新中国建立新关系。后又表示,目前尚无一个新政府成立,没有承认对象;按照国际法,美国尚不能断绝与旧政府的关系。不久,傅泾波告黄华,美国副国务卿魏伯电示司徒赴北平会见周恩来先生。中央考虑通过非官方途径较好,由燕京大学校长函邀司徒去北平。6月28日黄华告司徒,他希望与当局晤面事亦有可能。7月2日傅泾波告黄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电示司徒,回国短暂停留后即返中国,届时可去北平。8月2日司徒离华返美。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白皮书和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的信。〔11〕艾奇逊信中说:“共产党领袖已背弃他们中国的遗产,公开宣布他们附从于一个强国——俄国”,并煽动中国人民“推翻外来制度”。〔12〕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我解放台湾,并宣称台湾地位未定。不久,美国在台湾设立军事基地。1954年12月,美蒋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对此种种,中国政府均发表严正声明,再宣告“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1955年4月23日, 周恩来率团出席亚非会议时发表声明:“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
  在一些国家斡旋下,中美大使级谈判于1955年8月1日在日内瓦举行(后移至华沙)。到1960年9月,会谈了100次,除开始时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外,别无结果。美国政府实行对华贸易禁运,不准中国人去美国,不准美国人来中国。1960年9月13日, 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发表声明说:“中国政府曾经设想”,双方先就“一些比较次要的问题”达成协议,“以便为解决中美两国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为此,中国方面在中美100次会谈中, 曾经先后提出消除两国贸易的障碍,消除两国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障碍以及在平等互惠基础上互换记者等等一系列的合理建议”,但“都遭到美国政府”的“无理拒绝”。“中国方面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后在会谈中没有必要再在次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而应首先致力于解决中美两国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即“美国政府同意把它的武装部队从中国领土台湾和台湾海峡全部撤出的问题”。〔13〕
  在会谈中,美方也“首先致力于解决”它认为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根本性问题”,那就是要中国政府同意美军留在台湾和台湾海峡。
  如果借用毛泽东的语汇,把“根本性问题”称作“大问题”,把“次要问题”称作“小问题”,则可对中、美两国的态度作这样的描述:中方本想先解决一些“小问题”,以便解决“大问题”。而美方的态度则一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不干”。经过100次谈判之后, 我方改变了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来毛泽东说:“美国人想跟我们做生意,我们就是不做。他们想派记者来,这也不成。我们认为,大问题没有解决以前,这些小问题、个别问题可以不忙着去解决。”〔14〕
  直到约翰逊总统下台,中美大使级会谈共进行了134次, 未取得任何成果。毛泽东说“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我们也都不那么高兴”,是指他们都坚持敌视中国、霸占台湾的立场,因而“我们总是谈不拢”。“这个中间有八年的共和党”,总统是艾森豪威尔,副总统是尼克松,“你们也没有想通”,当然属于我们“不那么高兴”之列。
  从1949年5月黄华会见司徒雷登,到约翰逊下台, “谈不拢”的时间一共是19年半,离22年还差两年半,这两年半就得算到尼克松的头上了。
  ⑵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2月19日,我外交部新闻司发表声明说:“前中国驻荷兰外交官廖和叔叛逃,并由美国中央情报局送往美国”,美国政府“拒不接受中国政府的严正要求,并且继续诬蔑中国”,因此不适宜“按预定日期在2月20日举行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这年12月3日, 美国驻波兰大使在一次展览会上对我驻波人员说,尼克松总统指示由他同中国进行重大会谈。1970年1月20日, 举行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方提出, 美国政府准备派代表去北京或接受中国政府的代表到华盛顿直接讨论问题。2月20日在第136次会谈时,我代表奉命告诉美大使:“如果美国政府愿意派部长级的代表或总统的特使到北京探讨中美关系的根本原则问题,中国愿予接待。”〔15〕
  1970年5月18日,中国方面宣布,鉴于美帝悍然侵略柬埔寨, 原定于5月20日举行的第137次大使级会谈已不适宜(此后再未恢复)。5 月20日,毛泽东发表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10月初,尼克松向《时代》杂志记者说:“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尼克松还通过几条渠道(主要是巴基斯坦渠道)向我传话。11月10日巴总统叶海亚访华时向周恩来转达尼克松的口信,说尼克松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准备派一高级使节秘密访问北京。周恩来面告叶海亚,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武装力量占领台湾和台湾海峡,是中美紧张关系的关键问题。如果尼克松真有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愿望,中国政府欢迎美国特使来北京商谈。不久,美方回复,准备在北京举行高级会谈,讨论包括台湾在内的中美之间的各种问题。〔16〕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1971年4 月下旬美国《生活》杂志发表了斯诺写的题为《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的文章,介绍了上述内容。4月29日, 美国国务卿在伦敦发表讲话称,斯诺报道的毛泽东要尼克松总统去访问是“随随便便提出的”,不是“当真的”。他还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扩张主义的”;中国必须“无条件地”参加国际社会,遵守“国际法规”。这时,美国国务院宣布对台湾的主权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5月4日,新华社发表评论说,美国国务院宣扬“台湾地位未定”是对中国内政的“无耻干涉”,是“以中国人民为敌”。并说,尼克松所谓要改善中美关系是个“大骗局”。
  这样,尼克松上台两年半,还是“谈不拢”。自1949年5 月黄华会见司徒雷登算起,整整22年,“总是谈不拢”。
  ⑶尼克松就职后,美国政府在别的方面向中国作些姿态:
  1969年7月21日, 国务院宣布:放宽(但不是取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允许美国旅游者购买不超过100美元的中国制的非商业货品),放宽美国公民到中国旅行的限制。8月8日罗杰斯发表演说,谈到“共产党中国”时,他说:“我们放宽了美国旅客购买他们的货物的政策,并且正在批准去中国旅行的签证。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大陆上的中国人记起我们过去对他们的友谊。”
  此后,美国政府陆续宣布进一步放宽对华贸易禁运和对美国人来华旅行的限制。直到1971年3月15日, 美国政府宣布凡持美国护照去的人,只要有“正当”目的,都许可到中国访问(而不只是旅行)。同年4月14日,美国白宫宣布大幅度取消对华贸易禁运,把对华贸易置于与美苏贸易同等的地位。
  对上述种种,我国未予理会。这就是毛泽东对尼克松说的“我们办事也有官僚主义。”中美大使级第100次会谈以来的“十几年, ”“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不干,包括我在内。”毛泽东说“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实际上是指美方改用我方在中美大使级会谈头几年采取的办法,即,先解决一些“小问题”,以便解决“大问题”。毛泽东决定先在人员来往方面采取主动,“所以就打乒乓球”。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说:“现在我们的一个政策是不让美国人到中国来,这是不是正确?外交部要研究一下。左、中、右都让来”。〔17〕当获悉在日本参赛的美国乒乓球队有访华的要求时,毛泽东决定邀请该队访华。这一举世瞩目的“乒乓外交”,起到“小球推动大球”的作用。4月14日, 周恩来会见美国乒乓球队时说:“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往来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18〕基辛格评称:“这也暗含有对我们的警告,如果中国的建议遭到拒绝,北京可以积极开展人民对人民的来往接触,……以求达到他们的目的。〔19〕
  但毛泽东对美国放宽对华贸易限制则不予重视。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毛泽东指示,不同美方谈贸易问题。其后美方多次要求开展中美贸易,我方均表示不感兴趣。直到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时,提到可以“搞点小生意”,双方贸易才开始起步。
  ⑷从“打乒乓球”起到尼克松访华这“不到10个月”的时间中,中美之间有三次重要接触,一是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发表了震动世界的公告;二是1971年10月基辛格公开访华,同周恩来预拟了尼克松访华时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草案;三是1972年1 月基辛格的副手黑格访华,为尼克松的中国之行作具体安排。但中美关系仍未“正常化”。
  以上四段中,毛泽东深入浅出地讲了中美关系的“哲学”方面。
  以下三段,是毛泽东在回答尼克松所谈问题时就中美关系所作的表态或阐述,均按记录分段摘引,《访华》的修改处仍按前述原则处理。
  (一)尼:……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赞成我这次访问的,苏联不赞成;日本是怀疑的,它已经表示了这种怀疑;印度不赞成。所以,我们要研究为什么会这样,并决定我们的政策,看就全世界来说,我们应如何发展,而不是看眼前的问题。当然,朝鲜、越南、台湾这些问题也要讨论。(《访华》删去)
  毛:对,赞成。(《访华》删去)
  如前所述,尼克松把朝鲜、越南、台湾等问题作为眼前问题提出来,毛泽东不感兴趣。但从世界全局来探讨双方的政策及朝鲜、越南等问题,毛泽东是赞成的。
  (二)尼:……究竟怎样好,是要日本处于中立和不能自卫的状态,还是在一个时期内让日本同美国具有某些关系,这都是属于哲学范围的问题。……总理指出,他感到美国在伸手,苏联在伸手,那么问题是,人民共和国面临的危险,是来自美国的侵略,还是来自苏联的侵略?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是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访华》删去,尼克松则以大致相同的语句全部写出)
  毛: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也可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访华》改为,因为现在我们两个国家不存在打仗的问题)你们想撤一部分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
  这里要指出:⑴《访华》删去了尼克松的话,只写毛泽东的话,成为无的放矢。毛泽东说:“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显然是说现在中美两国之间不会打仗。《访华》改成“现在我们两个国家不存在打仗的问题”,则也可解释为,中国不存在打仗的问题,美国不存在打仗的问题。而事实上,当时美国正在越南打仗。
  ⑵基辛格认为,毛泽东在这里“暗示”了“一个保证”,“这个保证消除了美国两届政府的恶梦:害怕中国会武装干涉印度支那”。他对毛泽东这句话的前半段则评论说:“通过排除法,显然说明苏联是毛泽东在安全方面主要担心的对象”。这是曲解。尼克松提出的问题是:“人民共和国面临的危险,是来自美国的侵略,还是来自苏联的侵略?”毛泽东并未回答这个问题,根本不提苏联,而告以“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打仗的问题”。在基辛格一再强调的“中、美、苏三角关系”中,如果“通过排除法”,那就意味着,对美国来说,来自苏联的威胁比较大。
  (三)尼:主席先生,我知道,我多年来对人民共和国的立场,(《访华》改成“态度”)是主席和总理所完全不同意的。我们现在走在一起来了,是因为我们承认存在着一个新的世界形势。我们承认重要的不是一个国家的对内政策和它的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策以及对于我们的政策。(《访华》改为,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哲学,主要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和对我们的政策)
  毛:就是@①。(原文将此句及以下各句均删去)
  尼:……当我们看到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伟大的国家时,我们知道中国并不威胁美国的领土。
  毛:也不威胁日本和南朝鲜。
  周:任何国家都不威胁。
  对这一段,基辛格写道:“尼克松雄辩地介绍了他从反共立场到今天来北京这一段漫长的路程(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段话),所根据的论点是,我们两国外交政策的利益是一致的,两国谁也不威胁对方。毛泽东趁这个机会对于美国的盟国作了一个重要的保证:……他说,我们‘也不威胁日本和南朝鲜。’”基辛格还说:“在保证中国不会到国外进行军事干涉以及在谈到日本和南朝鲜时,毛泽东是在告诉我们,北京不会对美国的主要利益提出挑战。”
  从以上三段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哪些是当时中美双方的共同点,也可以看出,毛泽东从“哲学”角度点到了或暗示了印度支那、日本、南朝鲜、苏联等问题。
      三
  关于这次谈话的结束部分,现先转录《访华》:
  随后毛主席说:“你们下午还有事,吹到这里差不多了吧。”
  这时,尼克松又说,他这次应邀来访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作出这个决定实属不易。他还表示,他读过毛主席的一些著作,懂得“只争朝夕”。毛主席说:“只争朝夕”“大概我这种人放空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修、反,建设社会主义。”尼克松微笑着说:“就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匪徒。”毛主席说:“就个人来说,你可能不在打倒之列。可能他(指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最后,毛主席也称赞尼克松的《六次危机》写得不错。(中略几句)然后他又说:“我跟早几天去世的记者斯诺说过,我们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何必那么僵着呢?一定要谈成。”“一次没有谈成,无非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那我们第二次又谈成了,你怎么办啊?”这时双方已经站了起来,尼克松握着毛主席的手说:“我们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毛主席对尼克松这句话未置可否,只说:“我就不送你了。”
  以上这段话,很难理解,更看不出毛泽东在这段谈话中所显示的高度原则性和高度艺术性。为便于解析,以下按记录分七段摘抄,《访华》删改处请自行对照。
  在上一节周恩来说“任何国家都不威胁”之后,接着是:
  (一)尼:我们也不威胁别人,我想你们也知道美国对于中国也没有领土要求。我们知道中国不想统治美国,我们认为你们也懂得美国不想统治中国。同时,我相信,当然你们可能不会相信,美国和中国都是伟大的国家,它们都不想统治世界。正因为我们这两个国家在这些重大问题上态度相同,所以我们相互并不构成威胁。因此,我们虽然有分歧,但是可以找到共同点来建立一个世界结构,一个我们都可以在其中安全地发展自己、各走各的路的结构。对世界上另外一些国家谈不上这一点。
  毛:你们下午还有事情?现在几点了?
  周:四点半开全体会,现在是三点三刻。
  毛:吹到这里差不多了吧?
  尼克松说“中国不想统治美国”,“美国和中国都是伟大的国家”,这是事实。但他说,美国和中国一样,“不威胁别人”,“不想统治世界”,则不是事实。他说,中美两国“可以找到共同点来建立一个世界结构”,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是与中国反对少数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立场相悖的。
  对此,毛泽东没有回答,转而询问时间,表示结束会谈。
  (二)尼:我想说,我们知道你和总理是冒了很大的险请我们来的,这对我们也是一项困难的决定。但是,我读了主席的某些著作。我看到主席写道,机会来到面前时,要“只争朝夕”。(按:这话含意不清,可能是接着上一段,要毛主席乘他访华这一难得的机会,就双方“找到共同点来建立一个世界机构”进行探讨,达成协议)
  毛(笑):只争朝夕就是他(指基)。(按:毛泽东对尼克松的这段话仍未置答,而是以开玩笑的方式推给基辛格)
  (三)尼:从个人的意义上说,你和总理对我都是不了解的,因此你们不应该信任我。但是你们会发现,我不能做的就决不说,但我做的比说的要多。我就是想在这样的基础上,同主席和总理坦率地交换意见。
  毛:大概我这种人放大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全世界团结起来,打倒帝、修、反这一套,建立社会主义。
  尼:(微笑):就是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匪徒。
  毛:你可能就个人来说,不在打倒之列。可能他(指基)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
  尼(笑):就没有靶子了。
  这一大段话非常精彩。除“就没有靶子了”一句外,尼克松以基本相同的语言全都写进他的回忆录。
  对于毛泽东讲的“放大炮”那一句,基辛格认为,毛泽东是让人不要“认真看待中国到处墙上写着的这种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并据此认为,“中国领导人在和我们打交道时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他们面临的危险使地缘政治占据了绝对的首位。”
  事实是,在尼克松讲了“你们不应该信任我”,讲了“我不能做的就决不说,但我做的比说的要多”之后,针对“说”和“做”,毛泽东乘机讲了“放大炮”那一段。毛泽东认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着“打倒帝、修、反”、“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说过:“任何国家的问题,只有当地人民起来革命,才能解决。”〔20〕毛泽东还说过:“中国支持革命,不支持革命不行。哪里发生革命,我们就发表声明支持,并开些大会声援。帝国主义讨厌的就是这个。我们喜欢说空话,放空炮,但不出兵。放空炮,就叫侵略?出了兵的,反而不叫侵略?”〔21〕
  有意思的是,尼克松听了“放大炮”那段话后,马上想到“打倒帝、修、反”的对象,并联系自己,笑说“就是像我这样的人”。毛泽东又对他讲了一段“谈笑风生,寓意深刻”的话。 这是与上引的新华社2月17日对尼克松对外政策报告的评述相呼应的。
  (四)尼:主席的一生我们都是熟悉的。你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家庭,现在到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伟大的国家的顶峰。我的背景,不那么被人所知,我也是出身于贫穷家庭,现在达到了一个大国的顶峰。我感到,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问题是,我们的哲学是不同的,但我们都脚踏实地,都来自于人民,我们可以实现一个突破。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全世界。我就是为此而来的。
  毛:你的《六次危机》写得不错。
  尼克松以基本相同的语言将这段对话写进他的回忆录。
  在这里,尼克松先讲到毛泽东个人和他个人的一些共同点,然后提出要同毛泽东“实现一个突破”,实际上还是要按照他的愿望共同“建立一个世界结构”。毛泽东仍不置理,“顾左右而言它”,但换了一种方式,说“你的《六次危机》写得不错”。从而表明也研究过尼克松的著作。
  (五)毛:所以我跟早几天去世的记者斯诺说过,我们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何必那么僵着呢?一定要谈成?
  尼:他的死是很令人悲伤的。(按:斯诺于1972年2月15 日在瑞士寓所逝世)
  毛泽东1970年12月18日同斯诺谈话时说的,“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中的“谈”,是指“谈”中美关系,首先是谈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即,美国从中国的领土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它的一切武装力量。这就可以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实现中美建交。如果尼克松同意这样做,就是“谈得成”。毛泽东估计到尼克松虽表示了访华的愿望,但很可能迈不开这样大的步子,当时他对斯诺说,“尼克松当过副总统,他那时跑过台湾。”“他对那个台湾舍不得。”毛泽东从战略上考虑,没有以“谈得成”作为尼克松访华的先决条件,而是为他留下“谈不成也行”的余地。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决策,促使尼克松下定访华的决心。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总统,去访问并无外交关系且被称为美国“死心塌地的敌人”的中国,这使“全世界都震动了”。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这是中国的巨大胜利。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决策,对当时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的苏联起到了约束作用,并扩大和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威望。
  在尼克松访华前,已通过基辛格向我方表明,美国开始走向中美关系正常化,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美国的一切武装力量还要有一个过程,美国还不能断绝同台湾国民党集团的外交关系,须待尼克松1972年赢得大选后,在第二届任期的中期,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中美建交。因此,尼克松访华时,中美还是“谈不成”,“谈不拢”。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还对斯诺说,“中国和美国难道一百年不建交啊?我们又没有占领你们那个长岛。”
  当毛泽东向尼克松回顾当年同斯诺的谈话时,尼克松采取回避的态度,只说一句“他的死很令人悲伤。”
  附带提一下,“一定要谈成?”意思是“不一定要谈成。”《访华》却将问号改成句号,不知应作何解释。(这不是印刷有误。在《解冻》一文中,这句话也都是句号)
  (六)毛:人们会说话的。一次没有谈成,无非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那我们第二次又谈成了,你怎么办啊?(双方站起来)
  基辛格以大体上相同的语言记下毛泽东这句话,但把“没有谈成”写为“失败”。他评称,“毛说的是对的。第一次的失败必然会使后来的成功逊色。”〔22〕——这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楚。
  在这里,基辛格忘了他自己的体会:“犹如瓦格纳歌剧的序曲,需要加以发展才能显示出它们的意义。”——“加以发展”,可能就是这样:
  人们会说话的。一次(你尼克松总统)没有谈成,无非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那我们第二次(“这个民主党如果再上台”)又谈成了,你怎么办啊?
  这句话表明:尽管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战略性的突破,但美国武装力量还未从台湾海峡撤走,这是毕生珍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毛泽东所不能满意的。
  (七)尼(握着毛的手):我们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
  毛:我就不送你了。
  如此答问,体现了毛泽东鲜明的立场和超人的智慧。
  临末还要提到,《访华》指出:“这次会见毛主席大病初愈, 到3时50分即结束。”其实当时已80岁的毛主席尚未痊愈。会见时,医护人员藏在附近房间内准备随时抢救。但毛泽东仍与尼克松谈了75分钟。尼克松写道:“他的思绪显然像闪电一样敏捷。”基辛格写道:“我从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特引用这几句话结束本文。*
  

注释:
  〔1〕译自1994年5月2日美国《时代》周刊,第18页, 尼克松遗著《超越和平》摘要。
  〔2〕魏史言《解冻——记新中国接待第一位美国总统》, 《共和国的回忆》第57—60页。
  〔3〕〔19〕基辛格《白宫岁月》第二册第377、368页。
  〔4〕《白宫岁月》第一册,第216页。
  〔5〕〔15〕《当代中国外交》第217、319页。
  〔6〕〔9〕〔14 〕〔17〕〔20〕〔21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592、592—593、533、592、565、558页。
  〔7〕〔8〕《白宫岁月》第三册,第3、6页。
  〔10〕金冲及《建国前夕毛泽东对新中国的构想》,《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第46页。
  〔11〕黄华《南京解放初期我同司徒雷登的几次接触》,《新中国外交风云》第22—32页。
  〔12〕《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40—41页。
  〔13〕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第208—209页。
  〔16〕魏史言《基辛格秘密访华内幕》,《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二辑,第35页。
  〔18〕《周恩来外交文选》第474页。
  〔22〕《白宫岁月》第四册,第35页。
        (本文作者曾作为周恩来总理的助理参加中美会谈)
  字库未存为注释:
  @①原字为口加罗左右结构


摘自:党的文献(京)1996.3第84-95页

作者简介:
他是周恩来安插在胡宗南身边的一颗“闲棋冷子”。
1935 年,熊向晖16岁就考入了清华大学,不久他秘密加入共产党。周恩来根据他的“闲棋冷子”情报战略,认为国共合作抗日虽然是现阶段的大局、全局,但蒋介石与胡宗南在抗战中会不会反共还难以断言。只有未雨绸缪,先走一步,着手下闲棋,布冷子,才能掌握主动。
如何能将中共秘密党员打入胡宗南内部,并且引起胡宗南的重视,受到胡宗南的重用呢?周恩来针对胡宗南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周密部署,他交代蒋南翔在选择秘密党员时,必须注意掌握这样几条:1、要出身名门望族或官宦之家(胡宗南为人势利,重出身,重门第);2、年纪较轻,仪表不俗(胡宗南注重仪表气质,极重第一印象);3、公开的面目不左不右,言谈举止有爱国进步青年的气质(胡宗南在黄埔阵营中,属于主战派);4、知识面较广,记忆力较强,看过一些介绍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书籍和孙中山的著作(胡宗南素以中山先生的信徒自诩,不放弃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旗帜);5、肯动脑子,比较细心,能随机应变(胡宗南机警干练,老谋深算,不可不防)。熊向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蒋南翔选中的。
不久熊向晖接到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不要暴露党员身份,报名参加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队“服务”。胡宗南曾在考察时提问熊向晖:“为什么到本军来?”熊向晖的回答只有4个字:“参加革命。”这让胡宗南吃了一惊,在当时, “革命”一词,似乎早成了中共的“专用词”。胡宗南一怔之下,接着就是一个居心叵测的反问:“熊先生来本军是为了参加革命?”熊向晖镇定自若地回答:“孙中山先生遗嘱第一句就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贵军是国民革命军第1军,到贵军来当然是参加革命。”不可小看,胡宗南在心里暗暗赞叹。之后,胡宗南使尽十八般手段对熊向晖进行了考察,但始终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最后熊向晖竟成了胡宗南最信赖的人。胡宗南当年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最信赖的人偏偏就是周恩来派到他身边的“卧底”。
1938年,周恩来的预言终于得到证实,胡宗南积极追随蒋介石,配合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蒋介石于是提升胡宗南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周恩来早已布置好的“闲棋冷子”熊向晖开始活动了。
熊向晖获得的一份重要情报是在1943年胡宗南为进攻陕北地区而作的战略部署,3个月后熊向晖又截获蒋介石给胡宗南发来的“闪电进攻延安”的电报,并将这份重要情报转给了中共中央。当时延安的毛泽东、周恩来收到情报时,胡宗南部所有将要参战部队的军、师、旅长等都还不知道,因为胡宗南要求绝对保密,他要等部队全部拉往集结地时再下达作战命令。不久,由于蒋介石获悉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尚待撤离,因此,他密电胡宗南行动推迟3天,熊向晖又将这一情况通知了延安。正是这几份情报,使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完好无损,使胡宗南“拿下”的延安不过是个空壳,这不能不使胡宗南目瞪口呆。后来,毛泽东称赞熊向晖,说他一人可以顶几个师!由于熊向晖机警果敢,他的真实面目一直保持到解放后都没有被国民党识破。
1949年11月,熊向晖接到周恩来的邀请,来到中南海勤政殿。当他走进勤政殿时,看到张治中、邵力子、刘斐等国民党“元老”也在里面。这些人见熊向晖走进来,亲切地问:“这不是熊老弟吗?你也起义了?”熊向晖笑着作了解释。
顿时,熊向晖看到的是一双双瞪大的眼睛。
张治中接口说:“我早知道蒋介石在军事上、政治上都远远不是共产党的对手,今天才知道,在情报上他也远远不是共产党的对手。”大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熊向晖,原名熊汇荃,1919年4月生于祖籍安徽凤阳。1949年起,先后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办公厅副主任、驻英代办。1970年任总参谋部二部副部长,1971年任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代表,1978年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1983~1987年任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副董事长,党组书记。
2005年9月9日,熊向晖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楼主热帖
更声*远巷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09-1-21 16: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IZ59
不懂用诗的语言去描绘天空,天空它缺少一种色彩;
不懂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生活它残缺一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62

主题

3万

回帖

1023万

积分

花街外交部部长

花仙

精华
53
猫币
5149843 ¥

花街◆VIP用户花街VS半朵◆互动杀人游戏纪念勋章爱心天使◆2008祈福川震纪念章花街达人花街元老◆钻石级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