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存三个诗歌读后感

[复制链接]
查看10049 | 回复10 | 2007-7-5 08: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读诗歌,话窗户


这些天百无聊懒,去“红袖”逛了逛,有意无意的翻开窗户的文集《时光的困惑》,看看我久未谋面的兄弟。我不知道在诗歌行家们的眼里,窗户的诗歌是怎样的。但,我喜欢!这跟兄弟感情无关,只跟诗歌本身有关。因为窗户的诗歌让我感动过,让我疼痛过,这感动来自他对爱情,对亲情,对生活投入的热爱,这感动来源于字里行间处处涌动着的真情;而这疼痛却来自一颗对平庸生活保持着一颗敏感的心!

. 遥望一个春天,已成为沉默的一个习惯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05年春天吧,窗户的母亲因病而故,从此就有了窗户深沉而忧伤的缅怀之旅——“从夏天开始,我便感到生命的河流/以不可逆转的力量/带着我,在陌生的世界里奔腾/我不能象从前那样/返回岸边,寻找你的安抚//.....再也没有一个温暖的港湾/供我生命,作安全短暂的休憩/再也无法梦想:在未来的某天/我一定可以/将荣耀的花环带于你的头上//....../我从此只能忍住悲伤的泪水/游走在人世的海洋之上/任凭无情的波涛冲洗、淹没……//象一朵浪花把这迷茫、冰冷的海洋/想象成你的怀抱......” 这首《从夏天开始》,非常很明了: “我”不能像从前那样寻找来自母亲的“爱抚”(母亲真切的离开了);中间强化对母亲的缅怀之情——即使有朝一日“我”拥有了“荣耀的花环”,母亲也不知道了,也不能为“我”高兴和自豪了。这一节叙述虽然平淡,但把天底下的母爱和孝心写得透彻和真挚!在诗歌的最后,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发挥——“我”游走在人世的海洋,像一朵孤苦伶仃的浪花,到处是迷茫,到处是冰冷,可就在这样的处境中,“我”却硬是把这“海洋”想象成母亲的怀抱,很显然,在窗户看来,母亲虽然已经离开,但这辽阔而博大的母爱无处不在!很显然,窗户让我明白了一点:母爱里不仅仅有温暖,也有深入骨髓的疼!

其实,这首诗歌只是窗户大量缅怀亡母的诗歌中的一首,而类似于此的疼痛与怀念还有很多。又如,他在另一首《我如何从这个春天里走出》的诗歌里写道:“.....我如何从这个春天里走出/这个多雨而哀伤的春天/这个仿佛没有来过,又似乎/带走了一切的春天....” 于是就有了“遥望一个春天/已成为夜晚里的一个习惯/.......遥望一个春天/已成为沉默的一种仪式..... (《遥望一个春天》),每每读到这里,便使我想起这样的一幅情景:夜晚,灯火辉煌的杭州城,仍然有着车水马龙的喧嚣,而屋内是沉寂,一盏台灯,一根烟,一双星子般忧郁的眼睛,回忆、疼痛,和着烟雾一起弥漫。是的,我能想象得出这样的情景,但却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

也许窗户是想早日摆脱这揪心的思念和疼痛,所以才有他“.....遥望一个春天/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忘却.....”的诗句,但真的能吗?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因为他的另一些诗歌又告诉我:“漫长的怀念/经过一个冬天/依然没有减弱/而桃花依旧开着。”在这首《桃花依旧开着》里,我又看到了窗户真切的怀念!也许这样的怀念会是永恒的,是无始无终的,而现在,我只能说一声:“兄弟,珍重!”
在所有悼念母亲的诗歌里,窗户大多采取直抒胸臆的方法,不矫情,不造作,且节奏感强烈,把那分天然的疼痛却一气呵成,读了让人流泪!可见其对母亲的感情之真挚,真是拳拳赤子情啊!

.爱,是个难以书写的题

我相信窗户是幸福的,我的判断不仅仅来自他在QQ里和我说的那一句话——“窗户是个有福的人”,更多的是来自我在现实中的亲眼所见,和在他诗歌里读到的感觉。
记得去年在杭州,有幸见到了窗户,小伙精明清瘦,眼神深邃,夫人漂亮,小鸟依人。两人完全沉浸在新婚不久的喜悦当中!

在窗户以前的诗歌中,我能读到这种相爱的幸福!如《和你发信息》——“坐在阳台上/靠着三月的阳光/在礼拜六的正午/和你发信息.....你一句/我一句/一高一底的波浪/漫步于/人世间浩瀚的海洋上”;又如《时光,突然变的很慢很慢》:“时光,突然变的很慢很慢/整整一下午,我不断地看表/一会儿在阳台上欣赏/楼底花园里的小草/一会儿回到房间听音乐看书//而头顶的天空,一会儿便有一架飞机飞过/就像我在空空的房间来回走动——/我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情还没完成/或者还有什么事情需要立即解决/但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你离开的时候,已把一切都安排妥当”。看日期,这两个诗歌应该是窗户结婚以前的,在“红袖”里我还看到一个网友这样跟贴——“正象楼上人所说的,真的是很漂亮的一组,完全白描的手法,完全记实的手法,完全述说的是司空见惯的一些事情,但这组诗歌正象作者的名字窗户,已经让我们通过这扇窗户,看到了作者想说的心事,看到了他最隐秘的内心世界。虽然用的白描手法,但在诗中随手就可采撷来许多精彩的句子,由此也能看出作者诗歌之外的工(功?)夫。”我不会探讨诗歌的技艺,只想希望大家引起一点注意,就像前面这个网友说的那样:“已经让我们通过这扇窗户,看到了作者想说的心事”,这“心事”是什么呢?大家应该比我清楚吧。

可结婚后的窗户“泄露”给我们的“心事”并不全是在沉浸在这样的幸福中而沾沾自喜,而更多的好象是困惑。让我们先来看看吧——《怎么写你呢》:怎么写你呢——/写下的,都不是完整的你。/想到的,也不是全部的你。/即使这一刻,你站在我面前,/下一刻,你已变成另一个你。”跟所有在幸福中的男女一样,喜欢诗歌的窗户也想写下“你”——“离我生命最近,我最熟悉”的人,却不知道怎么写,因为“你”:“却总是带来最陌生的感觉。/......你身上散发着/和世界一样新鲜的气息。”因为连“你自己/也找不出答案。”读到这里让我不禁想起一首歌来——给我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个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呵呵,好象世间的东西越是不明白会越让人好奇和珍惜,爱情这玩意也不例外。但也许有时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是最佳的方法。正如他在《爱》里诠释的那样——“看着漆黑的冬夜/我想到了海,亲爱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海,亲爱的//总之,我想到了海/这念头深深抓住了我/也许,是因为这个字/这个难以书写的题”。因为“爱”是个难以书写的题,“你”又是难以描述的你,也许这就是窗户在婚姻和爱情里所遭遇的困惑吧。当然,这困惑不是对感情消极式的自暴自弃和疑神疑鬼。依我看,这难以书写的“你”和“爱”,窗户已经写的很清楚了!窗户的“不知福”,是一种高境界的“知”!他的《给》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把初吻给了你,/把幸福和泪水给了你,/把整个青春都给了你。/以后还要把孩子给你,把疼痛与衰老给你,/甚至把死亡,也给你。//可即便如此,我还觉得/有什么没给你。虽然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所以,我还会一直,给你。”


.孤独是“我”命运的背景

先来看窗户的《凌晨两点》:“除了三盏朦胧的路灯在窗外亮着/其它的,都是黑暗/除了偶尔路过的一辆汽车还发出震响/其余的,都是安静/这使我倍感孤独//这孤独,也让我想起白天两点的孤独/那时,看到的地方都是明亮的/只有少数黑暗的阴影/而拥挤的声潮,让安静/退回到内心最小的角落//现在/那大片的明亮/正好被大片的黑暗所代替/那拥挤的声潮,正好被空阔的安静所代替/而那时的孤独也正好被现在的孤独所代替/安静,从心散开,弥漫着整个安静的夜”。首节看到临晨两点朦胧而冷冷的景像,产生了孤独感,继而想到了白天的景象,尽管天是明亮的,尽管有“拥挤的声潮”,但“我”同样是孤独的,最后一节呼应首节,也是情感上的递进——“明亮”被“黑暗”代替,“声潮”被“安静”代替,而取代“孤独”仍然是“孤独”,窗户想揭示的好象已经不仅仅是“孤独”的事情了,而是冥冥中的一种轮回,一种归宿!通过这首诗,我还想说的是在窗户的诗歌里反复提及的一个词语——孤独!特别是他的另一首诗歌《孤独,是我命运的背景》中更是那么“赤裸裸”的写到了自身的孤独——“孤独,是我命运的背景/常常触摸它,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它钻进我身体/化身为虚无、苦楚......”

    所以我敢推断窗户在享受幸福的同时,也享受着孤独!但我又深信窗户的孤独不是无所事事的寂寞和空虚,这孤独应该和他新婚的妻子无关,与他逝去的母亲无关,与他当下的物质生活无关(其实窗户是个富裕的家伙,嘿嘿)!而是来自窗户对平庸生活和事件还保留着一对敏感的触须,来自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来自一个诗写者身上携带的一种天然而独特的气质,我想窗户的孤独应该是所有和诗歌打交道的人的孤独!所以在《孤独,是我命运的背景》中他继续着自己的孤独的“抵抗”:“......我此生的任务就是/不断用真实、明快、温暖的语言/以及用爱的声音来对抗.....”事实上窗户也这样做了,熟悉窗户的朋友们不难发现,其大量的诗歌素材几乎全都来自日常生活各种细小的事物。如《今年的紫月季开了》等作品中多多次写到了开在窗前的那盆花,打篮球扭伤脚后就写下《一只脚走路》,听到小区里的萨克斯又写下了《萨克斯》,听着春雨滴答的夜晚写下了《春雨夜》,就在我快要完成这篇文章的时候窗户又传上了一组《城市速写》,写到南京、广州、金华、杭州、金华、椒江等我熟悉的城市。而且窗户每次在网上贴诗的周期之短,产量之多,是大多人不能相比的。尽管有些堆砌的嫌疑,但至少有一点让我佩服——他有一双捕捉灵感的慧眼,他有一颗纯粹而孤独的心!

“写真实生活,应真实内心”,这是窗户写在《时光的困惑》的“文集简介”中的一句话,也许是他诗歌的座右铭。而今晚,我只能静静地祝福窗户!


老九2006614

[ 本帖最后由 老九 于 2007-7-5 08:26 编辑 ]
楼主热帖
老九 | 2007-7-5 08: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

◎对萧萧情诗的气质探秘
——读萧萧诗集《风一样的年华远去了》

先说点题外话:探秘,指得是对未知事件或真相的一种探索过程,本意是想获得结果,但往往真理隐藏在黑暗中,所以探秘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像人类对自然法则的探索。正因为这样,探秘往往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我是在九龙文学网诗歌论坛当斑竹的时候认识萧萧的,说是认识,其实除了偶尔有几次纯诗歌的简短交流外,我们还是非常陌生。可以说,关于萧萧的一切,对我来说是一只“黑匣子”,这次看他10余年的诗歌总集《风一样的年华去了》,以及诗集上充满书生意气、帅帅的照片,萧萧细腻、温情和执着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才渐渐丰满起来。于是在读了诗集半年多后,也渐渐有了探秘“黑匣子”的冲动,形成以下文字,不当之处,请萧萧和其他朋友指正。

诗集共三辑,也许是先入为主的陋习在作怪,最能让我感动的是第一辑:“爱与痛”。此辑收录了26首诗歌,几乎全是直白的手法,深情款款,娓娓道来,坦白讲,从诗艺角度分析可能谈不上优秀,但字里行间流露着情感却是那么真挚:爱得深沉,痛得窒息!

还是从开篇《月光下,静静地想念》说起吧:诗人在一袭轻盈、洁白、柔软的月光里,静静遥想远方的“你”,想象着此刻的“你”也在这样的月光下想“我”,然后幻想着自己变成月光,这样就可以“笼着你的全身“,就可以“让我幽怨微薄的爱芒/替你照着幸福的归途”,当诗人明白这一切的幻想只不过是寂寥思念的附属物时,便有“疼痛与挚爱就要沉醉”的感叹,便有“把这一身曼缈的月光/当作你伸过来的,柔情如水的手”的更固执(近乎偏执)的幻想!

月光的青灰下想念一个人,思念一个地方,有点点浪漫,也有点点淡淡的哀愁,那是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干过的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勾当了!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月亮不是光源,所以月光自古都被喻作冷光,思念在这样的情景中,不自觉得也变被涂上了一层冷光。故在初看此诗时,我觉得与一般痴男怨女的爱没有任何区别,也曾展开了一系列漫无目的又毫无意义的猜测:这是萧萧早期的作品?他在热恋中?他与热恋的她做短期的分别,还是作长期的别离? 但随着阅读的推进,当我回过头来再读此诗的时候,我还是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地方:冷,几乎成了萧萧爱情诗歌中的基调,或者说:冷,是萧萧这些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的气质!

在读他大量的情诗中,“冬天”、“北方”、“月光”等冷意的词语大量出现,虽然这些意想被人滥用过N次,但当静静读着,还是觉得自己的心都开始抖擞。如组诗《晃过这个冬天》中的一首:“N,我已经离开秋天/向着寒冬进发/……一个落魄的男子/就像季节里,一笔/潦草的书写……”思念的热血中有着多么逼人的冷意!

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推进,才发现萧萧的冷来源于他爱的苦、爱的痛,这种苦痛,在他的两首纪念前妻的诗歌中,更是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面前。其一是《我的前妻在北京》:第一节交代事情的原委——一场滴血的风暴把他心爱的女人带向远方,“使她越来越遥远,远成我的前妻”;中间三节抒发自己深沉、哀怨而忧伤的思念之情,反复用“北京”这个温暖的意象,来渲染和反衬“我”思念的“冷”与“痛”,末段两句:“北京啊北京,中国温暖的心脏/现在却是我一直疼痛不已的/脆弱心房”,把全诗推向高潮的同时,又噶然而止。这种娓娓倾诉式的直白,凭借真实的疼痛,达到了力透纸背的效果!读着读着,我的鼻子一阵发酸,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心头。还有一首《四月,在北京探望爱的废墟》也一样让人痛入骨髓。如“谁能肯定,四月就不是冬天”,一种质问式的呐喊;又如“幸福?我看到幸福/正如一列哀号的火车/神色慌张,气喘吁吁”,一种哀号式的悲悯;再如“时光不能容忍怀念,而我/抵御不了闪电”,一种绝望式的喃喃自语;而诗歌的最后,“我还是必须返回南方/回到最初的葱茏与烟雨中/……//把北京从地图上摘取/……我知道,没有什么比它更漂泊/也没有别的/比它更能蛰痛我的眼睛”,更是一种清醒式的麻木!这一切恰恰构成了萧萧诗歌中独特而真挚的疼痛气质!

都说时光最好的疗伤药物,不管多大、多痛的伤口,在它连绵不绝的流逝里都会慢慢愈合,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10年作为一个疗程,够了吗?如果不够,那需要多长?如果够了,那为什么时至今日,萧萧为什么还冷的发抖,疼的厉害?我像个昆虫学家,一边想着问题,一边拿着放大镜,试图在萧萧的文字里找到一丝蛛丝马迹。然后我看到了《倾吐》一诗,真相似乎变得清晰起来:一句 “爱人 你是水底升起的光辉”,描述的是一个何等纯净而圣洁的女子!“爱人 因为你/我要成为一个干净的孩子/向岁月徐徐跪下”,不难看出,因为爱人(的圣洁),诗人要求自己也要“干净”,并且做一个“孩子”,向岁月下跪,这是何等的虔诚与纯真!更致命的是萧萧对幸福的要求也是那么苛刻,“将幸福托举起来/做一次彻彻底底的洗涤”,让幸福也变的纯净,不带一丝世俗的污垢。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爱情体系中已经容不得半粒沙子,而纯和真就是这个体系的全部内容!而这个时代却似乎偏不奉行这一套,好象是一觉醒来,我们已经发现这个世界下半身泛滥,一夜情风靡,而萧萧这种对爱的完美近乎极限的追求,也许就是他疼痛和寒冷的源头!反过来看,在感情领域里,愈是坚守这样的纯净和虔诚,愈能显示出他的难能可贵。也可以说,纯真,是他诗歌的第三种气质!

很显然,他心中若没有这两样东西,就不会有长达10年的缅怀历程。很显然,这两样东西就像是一枚烙在他灵魂深处的钉子,无声无息,但又真实存在,即使痛,也不能拔出,一旦拔出,将更痛!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钉子》,一起祝福萧萧吧!到此,我也该结束我的文字。

钉 子

文/萧萧

说不出痛。像是
我肉体的一部分
深深地钻入心窝,贴紧

一枚闪亮的钉子,毫无声息
侵袭了我的生活和灵魂
爱恋,欢笑,忧郁
这一切幸福,都来自
钉子身上的光芒
让我感知,平白的一生
不会再被尘俗锈蚀

只是,某个寂冷的黑夜
你从梦中潜入,拔出了
这颗温暖的钉子
你看,我的伤口
我的血

萧萧简介:萧萧,本名王泳冰,1971年生,江苏南通市人。业余写作多年,已在过内各类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等作品一百余首(篇)。现为江苏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系工商业从业者。


老九  2007年6月7日
老九 | 2007-7-5 08: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

◎倾 听 一 尾 鱼 的 低 语
——木木诗集《路地上的鱼》的阅读札记

在伤水老师的“台州人文圈”里我认识了木木,知道她有诗集出版,书名曰《陆地上的鱼》。陆地上的鱼?那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在刚看到书名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这样问自己,竟然莫名其妙地想起了伤水老师《鱼王》中的有关诗句:“没人见过鱼王,我见过//……鱼王是鱼的王,鱼王不是鱼/鱼王不用游动/没有水要求鱼王游动/鱼王静卧为王/我们就开始臣民/……”这尾“陆地上的鱼”是否如伤老师笔下孤傲、霸气而又令人感到疼痛的“鱼王”?带着这些疑问,在黄岩诗歌朗诵会上,我见到了木木,也得到她的签名诗集,于是,开始了倾听这尾陆地上的鱼的心声的历程。

“游在夜的骨骼里/虫鸣蛙声 一切细微的响声/都是凶恶的猎人/我无处可躲/钻进了清冷的月光”,通过诗歌,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场景:沉寂的月夜,手握鱼枪凶恶的猎(渔)人,一尾孤单的鱼,一种风声鹤唳的恐惧。在这里,鱼是无助的,想躲而躲不了,想突围又突围不出,只有游进比夜更清冷的月光中!显然,在这里,木木就是那尾鱼,鱼的无助就是她自己的无助,这种无助来自自身的弱小,来自心灵深处对这个现实世界的不安和哀怜。

在我这个乡下人的眼里,木木是个体面的城里人,但让我惊讶的是,她对自己居住着的这个城市有着很深的“成见”,在她的笔下,夜晚的城市“似一个熟知门道的暗娼”,“欲望的眼睛在黑暗中闪闪烁烁”;在同一片祥和的月光下有乞丐,有醉汉,有被酒精、尼古丁和咖啡因烧掉的躯壳,更有思念、幽怨和黯然神伤等相互交织的情感之网,像一个女巫的咒语,笼罩在这个城市的上空!木木对这个早晨的城市也曾寄予了一点点希望:她已经“洗去昨夜的庸脂俗粉”,看上去“渐渐恢复了少女时代的模样”,是一个“从良了的少妇”,然而,从诗句中我们又不难发现这种“希望”也隐藏不安。因为当全新的一天到来时,“阳光被摩天大楼戳得七零八落/仅有的一片里/滚满了灰尘/呛得我的肺疼痛”。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是许多乡下人充满遐想和憧憬地方,但诗人木木,凭借自己敏锐的触角和一颗悲悯的心,看到的却是她华丽外表下阴暗的一面!“有许多苍蝇、蜈蚣、毒蛇在张牙舞爪/它们的生殖器/裸露在暧昧的灰尘中/垂挂着血淋淋的欲望”,于是她的眼睛病了,于是她成为一个壳子里的人:“钻进这个时代的壳子里/不敢探出头”,于是就有了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心灵旅程。

在《诉与故乡》中我读到了她的哀号:“今夜,你不停地向我召唤/我在无法跨越的沉沉夜幕中/把自己抛向了愤怒的深渊/我的悲号是否够得着你 ——我的村庄/我只能以这种方式回家/作一次灵性或神性的潜游/年轻的、鲜活的躯体/被人生提着 正在途中/”,因为“我”的人生(躯壳一具)被别人提在手里(身不由己),所以“我”只能以这种方式(灵魂游离)回家。像个与母亲失散多年的孩子,想起亲人与故土,也想起自己的身不由己,开始嚎啕大哭。我有理由相信,童年和故土,是木木心灵旅程的一个重要驿站。如:“一夜间,空气膨胀了。像一个怀孕的女人,丰满而香浓//那天早晨/我站在永宁江畔/站在潮湿的桔林旁/看到花事在两岸奔涌”,她为我们描绘了“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橘花开”的壮观,多么浪漫、温馨的“蜜橘之乡”!又如:“想起乡村/就想起小路/它是乡村蔓延的血管/淌着灰褐色的血/它是乡村的神经/触角伸到角角落落”,多么宁静而安逸的乡村田园生活!还有《桔园》、《桔叶》等诗歌,无不记录着那分对橘乡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怀念。

“生活逼退了我/把我逼近(进?)了冬天的一个角落/这个角落里 只有诗”,在读这首《写在冬日里的诗》时,我不禁反问自己,当生活只剩下诗歌了,我们还拥有什么?如果说还有一种信仰,那诗歌就是这信仰的骨架,如果说还拥有更广阔的心灵天地,那诗歌就是一条通往这片天地的宽阔大道!作为一个老师、母亲和妻子的木木,在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正因如此,她对诗歌的那分执着与热爱,让我敬佩。如“诗/一锤一锤敲击着心灵/企求她/能敲出血 敲出汁 敲出髓”;又如《我 生活 诗》是她对诗歌热爱的最好佐证:“我与生活碰撞/撞出一句诗//无数次碰撞/撞出无数句诗/撞疼了肉 撞疼了血 撞疼了骨/撞得剩下最后一点灵魂/也附在一首诗的注脚里”。当我在阅读这本诗集的时候,突然有种感觉:诗歌即是木木的生活,而木木将属于诗歌,现实生活不能给予的,诗歌将给予她一切!在诗歌《栖》中她幻想自己做一片张扬地飘荡、对于未来毫无定数的蒲公英,幻想做一滴不拘一格并且放肆的雷雨,幻想做一颗秘密而张狂的种子。在归宿被预设的前提下,可以看出她对心灵自由的点点渴望,也是对自我的一点点释放。

“但这个夏天/我无可救药地爱上雨/……/我用手掌接住雨/我用嘴唇轻吻/我让眼睛装满无边无际的雨/这从天而降的雨/蓄满了天空的体味、呓语与思想/我与天空近了/我甚至像一个小新娘那样幸福与害羞”,在《爱上鱼、乌云等》中,我看到她作为女性充满遐想、烂漫的一面,而末句“这给了我奔腾的希望/我只要登上山顶/就可以摸着云,摸着天空的脚丫”,既寄托一种希望,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体悟。“诗人可能不是思想家,但他(她)一定是个思想者”,不知是谁说过的这句话,在木木这里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如“冬天的田野并不寒冷/她有无限丰富的火源/她并不寒冷/每一处空旷了的地方/都藏着硕大的火种”,一点来自生活的哲思;又如“我唯一保留下来的力气/用来沉默/沉默/应对所有关于你的变故”,一种来自生活的睿智;再如“母亲交给我的职责/是携一个叫章文花的人同行/我死了/贴着我代号的那个位置一定空了”,一次对生命与死亡的独特体悟!

木木大量的诗歌素材几乎都是直接源于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琐事,做到从小处入手(但并不是对事件简单的陈述),难能可贵的是,她把自己的思考、感悟和一些独特的生活体验恰如其分地融合其中,读她的诗,犹如在倾听她的喃喃低语。这尾陆地上的鱼,显然不同于大海深处的鱼王,她的疼痛不是鱼王深沉而孤傲的疼,但多了分细腻而令人怜悯的痛,因为鱼王的疼痛来自波澜壮阔的海洋,而陆地上的鱼,她的疼痛来自点点滴滴平实大地上的感伤!

当然,也许就像木木自己说得那样,她并不会幼稚到认为自己的诗歌是完美的地步,也许是我在诗歌的审美标准上存在着偏差,我总觉得她的有些诗歌在表达上略显拖沓,结构上稍嫌松散,而有的在诗意上更是有待进一步的磨练与提升,因此,我觉得她现阶段的任务并不是写多少数量的诗歌,而是将自己沉下去,沉到陆地的最低处,沉到永宁江——这条黄岩的母亲河,汲取生生不息的力量和源源不断的养分。

    2007年6月22日

木木简介:木木,女,原名章文花, 1978年11月生于浙江台州,从事教育工作。19岁时读师范发表第一首诗歌。至今,在《星星》、《世界诗人》、《茶馆》、《台州日报》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上百篇(首)。有诗作获奖、被选入选本及馆藏。
山川子 | 2007-7-5 12: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坐个位子慢慢看
山川子 | 2007-7-5 13: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老九..好久不见
老九 | 2007-7-5 15: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川子好

是好久没见了,偶尔想起往事,恍如隔世啊,嘿!
黄叶舟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07-7-5 16: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评的很好,有空再来慢慢欣赏!
痛苦是灵魂升华的必经之路,孤独是诗歌启航的最佳时辰!
清风无言 | 2007-7-5 21: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李献 | 2007-7-5 21: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很深入!
剑飞九洲,寒尽天下雪.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07-7-14 06: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浅出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08-12-30 19: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九用了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6

主题

238

回帖

10万

积分

八星报喜

精华
14
猫币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