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转>姓的追溯

[复制链接]
查看5554 | 回复3 | 2007-10-6 10: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上古时,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说明氏起源于父系,而姓则来自母系。但秦汉起姓氏不分,以后人们就只有姓,而没有氏了。今天如果提到姓氏,一般就理解为姓名了。

二千多年来,姓已经成为华夏———汉族人民家族的标志性称号。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少数民族和一些周边国家也采用了以姓为家族标志的制度,有的还直接采用了汉姓。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裔,都有自己的姓,而且一般都沿用本家族的姓。

姓既然是标志家族的称号,由于家族地位的差异,就是在同一个姓内,也会有高低贵贱之分。魏晋后讲究门阀,出身高门大族成为获得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到了唐朝,姓望、郡望应运而生,姓望或郡望成了区别门第高下的标准。如同样姓王,太原王氏门第最高,琅邪王氏其次,其他地方的王氏等而下之,排不上姓望的就只能算寒门素族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当官入仕,出人头地,就只能攀龙附凤,以至不惜编造谱系,将本家族与本姓的郡望联系起来。流风余韵,历久不衰。北宋编《百家姓》列皇族赵姓为第一,明朝的《千家姓》用朱姓开始,而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大概不便将满族的“爱新觉罗”与“赵钱孙李”并列,改以孔姓居首。

《百家姓》所收录的姓实际不止一百,明朝洪武年间的吴沈已收集到一千九百多个姓。据最近的调查,中国人现在还在使用的汉姓达三千个之多,而使用最多的一百个姓,其人口约占总人数的85%;较为常见的姓,也有三百个左右,其人口则占人口总数的99%以上。不过,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习惯于用“百家姓”来代表众多的姓,“百家姓”已成为中国诸姓总和的代名词。

在“百家姓”中,最常见的几个姓的人口已有上亿,一些大家族的后裔超过千万,但一些稀姓的人口很少,或者只分布在很小的范围。有的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有的姓则是近代才产生的。多数姓出于华夏诸族和汉族,也有些姓源于少数民族,甚至来自遥远的外国。多数姓有共同的祖先,另一些姓则出于不同的祖先。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和后裔一般都沿用同一个姓,但由于过继、入赘、赐姓、改姓等种种原因,在特殊情况下,同姓可以变为异姓,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能采用同一个姓。每个姓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就是一部内容生动的历史,更不用说其中各家族和成员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

一个姓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当然无法取代中国史和中国文化,但因为它具体而微,无不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些在中国史中没有必要或无法显示的事件或内容,却是一姓一族有决定意义的要事大事,因而需要详细记载,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记载,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那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和家族的来源,了解本姓的历史,而且由于这历史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部分就产生在自己熟悉的人物和地点之间,必定会备感亲切,更受教益。只要摆脱了狭隘的宗族观念,敬祖爱家与热爱祖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了解本姓本族的历史与学习祖国的历史就能相得益彰。本着这样的目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这套《吾祖吾宗》丛书,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

名为“百家姓”,实际并不以哪百家为限。但如此多的姓又无法一一写来,所以只能选其中一部分,陆续出版。选择的标准不一,或因人数多、影响大,或因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或因有代表性、特殊性,或因有合适的作者;只要有需要和可能,还可以不断地编下去,以便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

各姓的史料相差悬殊,有的只能撷取极少一部分,有的却要千方百计地收罗;有的在史书中有详尽记载,有的却只见于家谱或传说,甚至只有民间故事或神话可供参考。写入书中的内容未必都是信史,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一个方面。为了增加可读性,我们要求作者尽可能以精炼的文字、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辅之以插图、照片、地图,以便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

[ 本帖最后由 黑马王子 于 2007-10-6 10:53 编辑 ]
楼主热帖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07-10-6 10: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转贴?
黑马王子 | 2007-10-6 10: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忘了加了
风涧碎雪 | 2007-10-7 23: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P 居然没有我的姓
此位空闲,等待出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