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们中国人是最喜欢感慨的,似乎中国的汉字一开始就是为感慨而生的。我们古代便有“叹兮”“嗟乎”等等一糸列的感叹词,我们的唐诗宋词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文人墨客的感慨牢骚,什么对世欲权贵的不满,对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等等。其实归结起来这些人是典型的吃不着葡萄说不葡萄酸,这些文人老爷们通常赋得一口好诗,写得一手好字,以为凭这两样这能治国平天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封建社会统治阶的位置有限的很,不是谁都能做得了的,于是便产生了这些文人老爷们的牢骚不平。 从表面上看这些人是极为值得同情的,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你便会发现他们根本上是封建社会的忠君报国,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写得那样伟大。什么关心民生疾苦,心糸国家安危之类的恶俗赞颂,但凡人家有一点归隐田园的意思,我们的教科书上定要说人家消极,唯恐误导了青少年。 这便是中国人惯有的劣根性,对于不知道的东西,往往妄加猜测。前人李商隐有一首诗名曰:《无题》,因为过于朦胧隐晦,令人难以索解,我们伟大的教科书上解释的中心思想便是“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全然不是这回事!人家分明表答的就是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深沉执着的追求之情。也不知我们的教科书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给说成那样,实在令人汗颜。难道是怕青少年早恋吗?笑话,从社会生活中得到的这方面的消息远比教科书上的这一点严重的多,爱情若能被限制还叫爱情吗? 对于古人的感慨我们的教科书往往也是有“高人一等”的见解。比如教科书上常常要求背诵所谓的主题,中心思想,好像不这样就不能理解古人伟大的情怀。我实在不知这样一种“高明”的学习方法是哪位“高人”发明的,若知道我定要和他理论一番,“你凭什么让我们记一堆无用的东西”,我说无用,必定会有一大帮人站起来反对。但请他们看看事实现状,我们这种“伟大”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们强行记住了所谓的中心思想,这学期的考试也许还不错,乍一看真是“高明”呀,但到了下学期还有谁能记住?这难道不值得教育界的大师们反思吗?我想若论中国学生背书的能力大约能和中国乒乓球队独步世界的水平相比,说来也是世界第一呀。 我们伟大的教科书上说的那些关生民生疾苦的贤人通常都是封建阶级的忠实维护者,更有表里不一的伪君子。比如孟浩然,这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文课本里都有选取他的诗。若论他的诗还算可以,若论其人当真是不耻。此人号称隐士,还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表面上看是个陶渊明式的人物,其实不然,此人后来写过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赤裸裸地表明了他想出仕为官,但无人引荐的心情。我们再回头看看此人先前写的《过故人庄》,对比下来,实在让人感慨,莫非我们教科书的意图是让我们也学习他这种“积极入仕,表里不一”的伟大精神?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不佩服古人的先见之明,南朝的孔稚珪写过一篇《北山移文》,我想他大约就料到日后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这一类的人,所以才写了警示他们。孟浩然想来也是一饱学之士,不知他读到这篇文章时是什么样一种心情?大约只有同中国男子足球队屡战屡败却还总有理由推脱可以相比。 这种现象最初也可能是受人诟病的,中国也还不是无人敢说话,但只是“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见怪也就不怪了,到后来,那个敢于说话的人反而被视为荒谬,这真是时代的悲哀。 从前鲁迅先生说封建礼教是吃人的东西,对于中国人的劣根性更是大加探讨,但我想鲁迅先生幸而死得早,否则若活到今日,只怕不是被活活气死,就是被时代和谐了。总之我们是处在一个比较危险的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把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也为日后人类的灭亡埋下了隐患,比如能源的枯竭、核武器的威胁,人类在享受到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离毁灭最近。这时就能看出我们的先辈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是多么的重要,这就好比武侠小说里的正派与邪派之分。以能源的快速消耗带来的经济增长大概就属于“挥刀自宫”的邪派一类吧,可笑的是我国的许多地方政府竟然以此沾沾自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