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活着.命若琴弦

[复制链接]
查看682 | 回复1 | 2005-1-4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 . 活着 . 命若琴弦



确切地说我是在大一下学期才接触到余华的,在那时候无数个周三的黄昏,我和一个天津女孩儿骑着自行车,穿过这个城市的两个区去上外上辅修课,眼前掠过无数行色匆匆的人,远处天边有晕晕的晚霞,染红整个春天的黄昏,林立的高楼间隙无数的剪影。我们就这么地被淹没在漫漫下班回家的人潮中

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对,呵,用我女伴的话来说那的确是一位儒雅的学者型的中年才俊,他穿着浆得雪白的硬领衬衣,目光炯亮,连英文发音都如此完美。然而他给我所留下的全部印象也不过是停留在他简述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上,盲孩子,二胡,讲的是个一模糊的关于命运倾泻与人生感悟的故事,有些悲怆,绝然。



大一期末,同伴感慨说她要是上外的学生,那她就天天来听他的课。我笑,人生中遇到一个极具人格魅力且让人惦记的人,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和这个老师的缘分止于大一期末的考试后。我记得那时候很喜欢张爱玲,于是考试中很随意地我写了张爱玲,后来,我得到一个很不错的分数。


他曾经给我们开了一长串的书单,《铁皮鼓》,《荒原狼》,《变形记》,《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于是在还算闲适的那个夏初,我移动着步子翻找着书单上的书,一行又一行,在我们学校那个陈旧而阴凉的更象一个地下储藏室的图书馆里,间或会有一阵阴凉地风从头顶掠过,恍惚间总觉得那一本本被人遗忘的书象有了生命似地铺张开来,就如坠入历史的冰窖般,与世隔绝。



很遗憾,我连书单上的一本书都没找着,连感慨都没有,我走出了阴冷的图书馆,拥抱了室外的阳光和温度,一切都很好,于是就这么和那时候的心境错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来想起那段在图书馆的年月,恍如隔世,只有那一串串书名象某个音节符悬浮在空中,某个相通的时候便在脑海萦绕。所以当再次看到余华的〈活着〉时,总会觉得似曾相识。



最初听故事中的主角福贵说自己的经历的时候,我是非常不耻的,我的鄙夷在这个都市的阳光下显得分外刺眼。我想我要是故事中的“我”--那个听故事的人,我会厌恶地扭头就走。思维定势,呵,往往会粗暴地隔离生动的接近,或者说人生的际遇。其实和我一样现在大多数人是拒绝倾听的,所以我更够想象和理解那些张张了口,往往无言人内心的钝痛。



接着看下去,我沉默了。看第二遍的时候我轻轻地哭了,有庆死后,福贵每天到有庆坟前坐下。只听见自己的声音飘来飘去,他说“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当往昔的欢快骤然远去的时候,即使是悲,也依然看到了月光,虽然如霜般寒冷,然而毕竟是有清辉和光明的。文章的整个基调也如这样,沉入谷底的黑暗,痛入骨髓,也依然会有上扬的明色调在跳跃着,这,就是余华的高超之处。




一直到所有人都离他而去的时候,恍如电影中拉长的背景镜头,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我只能说我是无法一一尽数这些悲哀和忧伤,只是在高尚面前,再肆无忌惮的人会变的怯部,所有神性的光辉,只孕于每个普通人弱势群体的胸膛中。



余华的文字很生动,是那种一点也不沉闷的叙事,将血泪化作长长的吸气后缓缓吐出的平和的气流,将满纸的辛酸化为后来甚至是豁达的架空的微笑。他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 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很幸运,他做到了!很幸运,我没有错过这样与《活着》的遭遇,也许我能明白所谓 命若琴弦 ,所谓的超然。 如果我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如果我也骤然觉得自己的分裂之时,起码我该知道什么时候我改微笑吧。因为我其实是有着期待黄昏转瞬即逝后黑夜破土的勇气的。
楼主热帖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清月寒剑 | 2005-1-24 1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命比你好一点,象一把盐。
别人尝起来苦

腌出来的菜
却香
清风晓月不觉寒,心照剑光为君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