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o:p></o:p> </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我不得不写下这样一个标题,因为给人或给自己希望总是要比没有希望的好。而且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也比较喜好并且习惯这种语式。比如开会总结这样的活动,领导同志三段论式的讲话,先是表扬一番,进行肯定,之后就要批评了,指出缺点和不足,最后就是总结和希望了。这个套路沿用多年牢不可破。<o:p></o:p></P>
<P >现在咱们自己人说话了,就可以省略一些,省略的自然是表扬这一部分,成绩不要说大家也自然清楚。再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之所以至今没有多大起色,表扬反而显得虚伪了。<o:p></o:p></P>
<P >所以要先进行批评。<o:p></o:p></P>
<P >在我看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的失败从他们的童年就注定了,那时候不讲学习,和大人们一样在小学的课堂上就开开批斗会了,这一点谁都清楚。不学习这倒也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之后自己长大了,人家社会又提倡开学习了。这样仅仅在学习上就出现了断层,论学习真的不好再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的人比。更糟糕的还不是学习上的那点知识,知识只是一个条件而已,关键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在学校也不是什么也没有学习,是跟着上一代学习了,他们干啥咱们干啥,而且从思想上向他们看齐,羡慕他们的成功,所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的人走的足迹基本上属于前一辈已经走过的,如果时代没有变化的话,我相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人肯定能够做出比前一辈作家更大的贡献,但糟糕的是时代突然变了,同样糟糕的是这个变化还不是很快完成的,这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的人既似乎清醒又非常迷茫,而这个过度的延搁却没有耽误前一辈作家,他们这时已经非常成熟老道了,他们把握着尽管已经有些消退,但仍然强劲的话语权,因为在客观上社会也需要一种支配性的话语,他们“文革”题材的东西能写,“伤痕”、“寻根”的也能写,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在同一条路径上的上升趋势。同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的人却又不想完全重蹈他们的覆辙,这样在这条习惯的路径上几乎很难见到出彩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自己,但在这同时整个文坛也感到了危机和单调,于是呼唤新人,当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的人还小,这样就只能呼唤<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的人,可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的人很难担此大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的人表面上讨厌政治,但骨子里还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这是一种传承,但这种传承在这时却造成了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沉重,就文学当时的发展轨迹而言,读者已经对政治厌倦了,文学的读者群永远属于年轻人,他们需要文学在感性上的突破,所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人在(政治)这方面的努力宣告失败,既不被同龄人看好也不被前一辈看好,在思想力度上他们也并不比前一辈更深刻更纯粹,在他们的思想里裹挟了过多的杂质,这些杂质大多来自西方,但他们只是盲目的拿来,他们以为这就是文学未来的路径,但中国文学未来的路径却也没有这样的发展。<o:p></o:p></P>
<P >尽管后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的人出了一些所谓的“先锋派”,并且被吵得沸沸扬扬,但并不被人真正看好,更多的意义恐怕是在填充历史的空白而已;尽管里边也出了几个出类拔萃的人,但看看他们的东西就会知道,那些东西更多是属于个人的,并不具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整体特征,他们代表不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o:p></o:p></P>
<P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千军万马独木桥。”到九十年代的先锋派,文坛是整个一个沦落的过程。以至于要讨论“小说是不是死了?”这样的问题,似乎这样就能把责任推出去似的,但其实谁都明白文学是不可能死了的,即使是死也是这一代人,对慢慢的文学历史长河而言,死一两个年代的人不算什么,甚至死一个世纪也不足为奇。当然这不是说死了的时代没有文学,而是说他们的文学实在不够档次,好在这个话现在还没有人直接这样说,他们用了一个很文人化的词汇“失语”来形容。(这的确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尽管他们在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的失语,但文坛却从来不缺乏热闹,在整个文坛的“失语”状态下,他们需要热闹来支撑表面的繁荣,比如支撑报刊的版面,比如他们养家糊口的银两。尽管一家家刊物都入不敷出,但仍在苦苦支撑,并且已经有人正气凛然的说,政府对文学刊物的财政支持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表现,真不知这又源于何种理论。)<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