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学小太监——郭敬明
题记
流浪作家,小太监,乞丐.这就是我向往的人生.
——郭敬明《桃成蹊里的双子座人》
谈及郭敬明撇除其波涛汹涌的抄袭问题,就该谈到他的语言风格了,不可否认,郭敬明是靠忧伤而华丽的文字起家的,在新概念及萌芽上最初的几篇文章全赖于此,其实在这一拔人中,靠华丽文字起家的人数不胜数,当象郭敬明这样的一条道走到黑的勇士尚数少数,不论《爱与痛的边缘》,《幻城》还是《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郭敬明将自己苦心经营了大半个青春的水藻般的文字痛痛快快用了个底朝天.
一 骨质疏松的文字
青年人创作特别是作小说,大多背靠丰富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因为自身年龄短小,所以大多数生活场景和生存经验只能通过阅读经验来建构,即使是年纪一大把的老家伙们也不可能保持任何生活世界的在场,也得拿阅读经验来练摊.而想象力更是青年人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东西,一位出色的写作者就是靠这两件家伙锻打自己有中国特色骨骼健壮的文字,并完成由"生活世界"与"写作世界"的连接.对此我可以举出蒋峰,张佳伟的例子来.
而前著名青春派小说家郭敬明奉献给我们的文字,却总有一种丝丝绺绺虚脱般的感觉.当然,他也存在着阅读经验与想象力的嫁接,当这种嫁接在文学意义上是失败的,虽然其在市场意义上空前成功,他的阅读经验大多建立于许多冷艳文字之上,其性格又导致了他想象意义上的痕弱.所以,造就了郭氏独特的骨质疏松毫无血性的文字.每当读到这种文字的时候我总会想到了电视上铺天盖地声势浩大的补钙广告.而当我在武汉见到干瘦的郭敬明的时候.更加坚定了他连同他的文字又补铁补锌补钙的必要,并差点向他推荐了"新盖中盖".
"——我是一个在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想到仰望天空的小孩,望着那个大太阳,望着那个大月亮,望到脖子酸痛,望到眼中噙满泪水".当我再次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热血沸腾的嘴角噙满口水,这种让人发麻的文字在郭氏的散文中用的最为嚣张,这也是其受到广大中小年妇女爱戴的原因吧.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他文字的性格,这句话补完全对,当用在郭敬明的身上便会让人心悦诚服,通过下面的文字相信大家会对其性格小窥一斑:
"流浪作家,小太监,乞丐.这就是我向往的人生....相信小太监会令大家跌眼镜甚至跌破眼镜吧?其实我主要喜欢古代的氛围,天色微亮的时候.小太监捧着个金盆,穿过朱门红柱的走廊,步伐匆匆的怕金盆里的水冷了主子生气,单薄的身影荡开悬浮不动的浓雾.这是我所向往的单纯宁静的生活.....其实它反映了我对这个社会的一种畏惧一种退让."需要指明的是,当我读到这段的时候,并没有跌破眼镜,但是我的隐形眼镜掉了下来,而费尽周折也没有在戴上,由此造成了我眼泪汪汪的假相,旁边的哥们还以为我看郭敬明的书哭了........
二 没有故乡的语言
《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郭敬明前所未有的使用了北京方言,我并不是否认方言写作,而且觉得方言写作有标准现代汉语写作所不及的叙述触角.我的老乡莫言,张炜,别人的老乡贾平凹,阎连科,池莉.石康等都是方言写作的好手,但是据我所知他们用的都是自己故乡的方言,还没有别人敢如此嚣张的拿别人故乡的语言来表达.来自四川盆地的文学小太监郭敬明却给我们开了一个先例,并且卖的出奇的好.
我不知道郭氏方言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但我知道其他人使用方言的意义,他们的这种小说语言意识的实践,是觉得自己的精神立场无法脱离地域文化并超过了标准汉语写作的承载限度.他们是通过方言与标准现代汉语之间的大或小的差异来展示文体上的独特魅力.基本质在于用民间语言来表现民间.民间世界只有通过它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获得主体性.有理论家说这是文学里的真正民间,是把文学下降到民间.
而郭敬明既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又没怎么在北京生活过,为什么要顶着推广普通话的压力而大肆使用夹生的北京方言呢,难道就为了展现一下自己出色的语言模仿能力?或者这仅仅是一个语言时尚?
更为重要的是《梦里花落知多少》描写的是一群干部子弟的成长故事,其生活场景和家庭背景都不是纯民间的,相反还有着小资味的官僚主意气息,其角色大多是干着体面的工作过着体面舒适的生活,根本步需要方言来叙述,这就完全违背了方言写作的原则.比较其他几位方言写作的北京作家不难发现,他们有着与北京息息相通的北京式心理,他们觉得这种心理只有用方言才能更好的展现,这是一种自然的气息.虽然北京方言容易掌握,但是北京人特有的思维习惯与地域心理特征却是很难学到,而郭敬明居然置如此简单的道理于不顾。
记得《小说之死》的作者王鸿生说,部分年轻人的写作语言是"瘫痪的语言,无根的语言,没有故乡的语言,它无法脱离情节要素的独立,也没有生命的质感和自然的气息,更不会焕发某种经过地域文化长期浸润而形成的韵致和光泽."这对郭敬明没有故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