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山情野趣----(三)望夫柳

[复制链接]
查看8062 | 回复2 | 2007-6-1 00: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三)望夫柳
冀 根

        在村中任何地方北望,都可看到看似很近,实则相距六七里的一座陡峰。它戳在那儿,周围的山就矮了下去。峰顶平直如线,正中很小的一个V形山口,山口正中一棵垂杨柳,一年四季都很扎眼。且不说冬季因为那里仅有一棵树而显眼,就是夏季,由于山顶多白石渣,土瘦草稀,远看白苍苍一片,唯有那柳树,独立山口映在蓝天的背景上,绿荫如盖,而很特别。

        柳树直径有一米多,树下两丈见方的平地,摆了一个石桌四个墩。坐下四望,北坡下那个山沟,梯田层层,村舍俨然,远处太行山连绵起伏;南望是我们山沟的村庄,远处也一样是崇山峻岭,脚下一条窄窄的石阶蜈蚣般爬在坡上。
邻近的几个村庄都有一个习惯:凡是男女订婚,仪式都要在此树下举行。仪式开始后,先是在树上系一条红头绳,男的系一半女的再系一半,称为“牵足”。而后在石桌上摆下双方庚帖,男家女家分坐左右,媒人在中间宣读庚帖,然后交换,称“换帖”。换帖后,一条红线系住男女两人手腕,男左女右。媒人递上一杯酒,两人各喝一半,要喝净,媒人要验杯的。之后,剪断红线,双方各收一半。接下来拜媒人,拜父母,最后拜柳树。拜柳树时两人要说出个人的愿望和一句心里话。拜完后就算正式订亲了,只等从乡政府领回那红本本。凡没经过此仪式的,均为人所不齿。近几年在外的人多了,不可能都回来,慢慢出现了松动迹象,也有结了婚回来时,再去那里补一下的。

        据说此仪式就与柳树有关。

        不知那个朝代,我村一位姑娘和邻村一位男子私订终身,结果因无“媒妁之言”遭到反对。后来二人以死相抗,家里才被迫同意,定于某日结婚。不料,外敌入寇。政府紧急下令,规定:凡十六到六十岁的男子都得去戍边。法令与抓人的官吏同时到达,村里顿时鸡飞狗跳,哭声震天。这天,这对年轻人拜完天地尚未入洞房,男的就被拉去了。生离死别,好不凄惨。丈夫走了,女妻子独守空房。她每天爬到那座峰顶向丈夫去的方向远眺,风雨无阻。有人在那山垭悄悄种了一棵柳树。春去秋来,枝叶渐茂,竟至如盖,为女人遮阳。女人盼了三年,哭了三年,最后双目流血而死。死时,她恳求家人将她葬于那棵柳树下,让她能够看到丈夫回来,并希望丈夫能亲手将她移葬。那棵柳树就与“望夫石”的故事一样,被人称作“望夫柳”。但是,没有人知道男子是否回来了,也没有人知道她是否被移葬,只有故事代代相传。也许,那个风俗即起源于此。

        当年日寇入侵时,要把这棵树砍掉。游击队为保护此树,死了一个分队,约二百来人。日寇的梦想如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般,终成为一个梦。游击队员们与其说是在守护一个传说,不如说在守护一个愿望,一种精神!

        究竟那个习惯始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也似乎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们对它的守护和膜拜。在生产队时,人们常上山顶种谷,而且当时交通不便,这个垭口也是两个山沟来往的要道,这里就成为过客歇脚的好去处。天长日久,那石凳光滑如打磨过,泛着青光。现在,公路上的车嗖嗖地跑,两块钱就能到城里,三块钱就能绕全县一个圈儿,谁还从那里走?也再无人上去种地。即使有人去举行订婚仪式,也仅仅是一种象征罢了,而且也多是为老人所逼。旧有的风俗在新势力前面日渐瓦解!

        于是,风吹雨蚀,那凳石桌就泛了青苔,而那柳树,倒似乎更旺了。

(1997、5、1)

[ 本帖最后由 冀根 于 2007-6-1 00:28 编辑 ]
楼主热帖
樵夫 | 2007-6-1 08: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就有插柳送别的习俗,,一定是某女子在历史的某一时刻送夫从军或经商去了,要么就是被拉去当了劳工,因此一去不回,而望夫柳却年年绿,年年黄,离人的心病!!!!男人从军,望夫柳成了亲的一缕凝望!!!!!
吕金刚 | 2007-6-1 18: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毛主席诗词里有“我失骄杨,君失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

主题

40

回帖

1万

积分

八星报喜

精华
8
猫币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