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鞋与古今民俗
转自《文史知识》2001年4期,刘瑞明原文
《汉语大词典》言:“旧俗新嫁娘第一次拜见姑嫜及诸姑姊妹,须奉上自己刺绣的鞋面,作为见面礼,谓‘见面鞋脚’”白维国《金瓶梅词典》:“鞋脚,特指妇女亲手做的,作为见面礼物以显示自己手艺的鞋袜之类”其实所送成鞋,非其价值,亦非显示已艺,而是以“鞋”谐音双关“谐”字。寓义与对方感情和谐。实际上不限于新嫁妇送于姑嫜及诸姑姐妹,亦不限于婚礼。其源远流长。《春秋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夏,公如齐迎女。何以书,亲迎,礼也。”汉刘向《说苑》卷十九《修文》解释道:“其礼奈何?曰:诸侯以屦二两加琮,大夫、庶人以屦二两加束脩二。曰:‘某国寡小君,使寡人以不珍之琮,不珍之屦,礼夫人贞女。’夫人曰:‘有幽室数辱之产,未喻于傅母之教,得承执衣裳之事,敢不敬拜。’祝视,答拜,夫人受琮取一两屦以屦女,正笄衣裳而命之曰:‘行矣,善事尔舅姑,以顺为宫室,无二尔心,无敢回也。’女拜,乃亲引其手,授夫乎户。夫引手出户,夫行女从,拜辞父于堂,拜诸母于大门。夫先升舆执辔,女乃升舆,毂三转,然后夫下先行。大夫、士、庶人称其父曰:‘某之父,某之师友,使某执不珍之屦,不珍之束脩,敢不敬礼某氏贞女。’母曰:‘有草茅之产,未习织纫纺绩之事,得奉执箕帚之事,敢不敬拜。’”
“屦”读音同“句”,屦成双成对,彼此不离,象征谐合。屦用两双,一双新娘即穿,象与郎相谐,一双留赠岳父母,象翁婿两家合谐。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旧解“持其踵”为握其脚后跟,难舍其离,或说车辕尾端称“踵”,均令人费解。其实正是刘向所言:“取一两屦以女”之意,“持其踵”即握女之后跟套之以夫家之鞋。
汉之家无“鞋”字,有多种名称,“屦”是相对通名。“鞋”字出现于汉代,应是从成双的证据,经迎亲送比物的习俗推助,按“谐”之音而新有的称名。也因此,而使“鞋”之名取代以前的十几种名称,沿用至今。
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至东晋……娶妇之家,先下丝麻鞋一两,取其和鞋之义”,特用丝麻鞋,又结合“丝”,谐音“思”义,谓夫妇思恋。
清代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今对新婚之俗,取妇之鞋,以帕包裹,夫妇交递之,名曰:‘和谐’
近代各地婚俗:(1)江苏丹阳定婚后有“送鞋样”的关目,男方送全家人鞋样与女方,新娘则普遍送鞋;(2)江西余干,新娘上轿前换穿男方所送之鞋,其说为,鞋踩地,踩财谐音,不穿娘家鞋,不踩娘家地,免把娘家财气带去夫家。(3)广东东莞新娘送鞋于夫舅;(4)湖南江华瑶族,新娘送夫家鞋九双,乃“久”“舅”“九”谐音。(5)江苏泰县,定婚回礼中必有鞋帽。(6)山东泰安,新娘上轿时,娘家塞麸子和盐各一包于其鞋内,其说乃麸福、盐贤谐音,两物同用验会合,又谐音惠,而合成新娘“贤惠有福”之意。其本初应是“麸”“夫”、“盐”“咸”谐音,合成夫妻双谐之意。(7)陕西、甘肃一些地方是娘家给新郎送鞋。
古时丈夫不归,情人不来,妇女暗用鞋占卦。明李开光《鞋打卦》:“不来时跟儿对着跟儿。来时节头儿抱着头儿。丁字儿满怀,八字儿分开。”
《聊斋·凤阳士人》有“情郎曲”,其末“又是想他,又是恨也。手拿着红绣鞋儿算鬼卦。”吕注:“春闺秘戏,夫外出以所著屦卜之。仰则归,俯则否,名占鬼卦”。“归”而谐音隐曲说成“鬼”。
民间旧时医生到重病人家出诊,甚留意病人床前有鞋无鞋。若无鞋,即认为病者命不顺谐,治愈无望,便主动以医术不精而婉言辞去。
1924年出版的《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娼妓类·八大胡同妓院》几则。
靴子:数客同识一妓,或数妓同识一客,彼此以靴子相称。
割靴子:谓挑友人所识之妓也。靴同鞋,亦谐音“谐”也。
1995年周磊《乌鲁木齐方言词典》:“割靴靿子,比喻第三者(男子)插足他人家庭。”
斥说性关系乱的妇女,全国各地都说“破鞋”,也是从破坏了纯一的谐和关系而隐说。
[长风卷地]摘记于2004年1月2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