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鸿门宴》一文中两个关键的字 在《鸿门宴》一文中,司马迁并没有明写出项羽身边那个负责添酒布菜的仆从,那个人不仅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甚至连“仆从”、“侍从”之类的字眼都没有出现。司马迁只是在“卮酒”之前加上一个“斗”字,在“彘肩”之前加上一个“生”字,就带出了这个仆从的全部活动。项羽下令赐酒赐肉,自然由其身边的仆从去具体执行端酒取肉的任务。因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读者一望便知,用不着刻意描写仆从添酒取肉等细节,特别是对于史书这样的文体更没有必要写出来。表面上看,用“斗卮”和“生肉”招待人,有些违背常理。有学者因此认为,“斗”和“生”两个字都是衍文,是多余的字,猜测是司马迁笔误所致,或者是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转抄错误。其实不然,这两个字在《鸿门宴》一文中大有奥妙。项羽只说“赐之卮酒”,实际使用的却是“斗卮”;项羽只说“赐之彘肩”,结果取来的却是“生彘肩”。毫无疑问,这平空多出的“斗”字和“生”两个字,是项羽身边的仆从捣鬼的结果。俗话说“阎王好过,小鬼难缠”,阎王身边的小鬼往往狐假虎威,从中作梗,戏耍刁难人,项羽身边的仆从正是这样。不管“升卮”还是“斗卮”,都是酒卮;不论“熟彘肩”还是“生彘肩”,都是彘肩。仆从偷换概念,接酒接肉的樊哙干吃哑巴亏,打掉牙齿只能往肚子里咽。否则的话,如果樊哙说三道四,授人以柄,引得项营集团里的某人“大光其火”,刘邦、樊哙君臣就危险了。所以,“斗”和“生”两个字反映的是仆从借机出招、樊哙见招拆招的全过程,维肖维妙地写活了仆从和樊哙两个人。注意,坚决主张要杀掉刘邦的鹰派代表人物范增就坐在宴席上。范增虽然是项羽的亚父,却不能越权行事,杀刘邦他只能暗箱操作,但要杀刘邦的部下,范增完全不用征得项羽的同意。只要抓住一个实实在在的把柄,范增立刻就能拍案而起:“把这个狂徒推出去砍了!”樊哙如果动手反抗,刚刚停止剑舞提剑在手的项庄正好浑水摸鱼,顺手杀掉刘邦。樊哙如果不反抗,伸长脖子甘心领死,那么刘邦也会受到牵连,臣下有罪,主公岂能脱得干系?可见司马迁只用“斗”字和“生”两个字,就逼真地刻画出樊哙被仆从置于极其险恶的绝境。 仆从戏弄樊哙是有基础的。项军将士因为百战百胜而自负,受不了半点气。除此之外,项军将士还是戏弄人的行家里手。项羽收降章邯,率军进军关中的过程中,项军士卒因为曾经受过秦军士卒的侮辱,反过来戏弄折辱投降的秦军士卒,导致秦军士卒不满,项羽为杜绝后患痛下杀手,以断然手段在新安城南坑杀秦军降卒二十多万人。姑且不论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出,项军将士曾经轻易玩儿死了二十多万人这一事实。不要说樊哙开玩笑式地撞倒交戟卫士,又冲进酒帐向项军主帅怒目示威,就是樊哙眼神中稍有不敬,项军士卒都不会轻易饶过他。能玩儿死二十多万人的项军士卒,找茬儿戏弄一下樊哙还不是小菜一碟儿? 项羽身边的仆从虽然是私下装神弄鬼,刁难樊哙,却不是无事生非找乐子,寻开心。仆从没有机械地、循规蹈矩地执行项羽的命令,而是对项羽的命令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发挥,既符合其身份地位,又主动承担了戏弄刁难人的责任。鸿门宴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甚至连唇枪舌剑都没有出现,有的只是“唇光舌影”。灭秦战争胜利后,刘邦、项羽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就胜利成果分配以及以后的天下大局安排,开始了斗争。鸿门宴正是这场斗争决战的主战场,双方你来我往,出招接招,一决雌雄。樊哙是刘邦的部下,地位远低于项羽。樊哙怒视项羽挑衅,项羽自恃身份高贵,不能与樊哙计较。樊哙怒视项羽,显示出其恶人的一面,项羽如果以暴易暴,就会随着樊哙陷入恶人的形象中,项羽当然不能这样做。但是,项羽集团中如果没有人接受樊哙的挑战,等于败了一招。这个接招的人不能是项羽,也不能是别人,只能是项羽身边的仆从。这符合地位对等的原则,樊哙是刘邦的随车卫士,仆从则是项羽身边负责生活起居的护士,两人地位相当,仆从的地位略低一些。战场上,一方出将挑战,应战一方为了表示自己实力雄厚,往往先出动地位较低的将领应战。仆从的地位比樊哙低,正好应对樊哙的挑战。樊哙怒视项羽,项羽不能与樊哙计较,那么仆从捣鬼戏弄樊哙,樊哙也没法与仆从一般见识。因此,项羽身边的仆从刁难樊哙,一方面是对樊哙的应战;另一方面主动扮演了恶人小人的角色,更加突出了项羽大人大量的形象。最妙的是,樊哙在项羽面前呈凶呈恶,那个仆从则在樊哙面前同样呈凶恶,更有一层阴损歹毒,樊哙干吃哑巴亏,毫无办法。
口语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缺点是表达不够准确。项羽说“赐之卮酒”、“赐之彘肩”,这些话就有口语性质。听起来很简洁,但却有些模糊,其不明确的地方就在于,到底是大卮还是小卮?是熟彘肩还是生彘肩?项羽不可能精确地指示:用二又四分之一升的卮盛酒,取百分之百熟烂的彘肩。就一般人理解而言,项羽所说的卮就是普通的、中等大小的卮,彘肩则是煮得熟烂的彘肩。项羽身边的仆从没有按常理出牌,而是创造性地用斗卮添酒,用半生不熟的彘肩招待樊哙,其目的就是打击消杀樊哙的嚣张气焰,让樊哙明白:项营绝不是空无一人,绝不允许他撒野,对项王必须毕恭毕敬,从而维护了项羽的威严。
仆从刁难戏弄樊哙,也有替帐外交戟卫士“雪耻”的意味。大家一起在项王帐下称臣,同饮一井水,同吃一锅饭,遇到事情自然应该互相关照。仆从看到樊哙不请自入,尽管他没有见到樊哙与交戟卫士们的交锋,但他明白交戟卫士一定尽力阻挡过樊哙,而没有成功。姑且不论是否会被长官追究失职的责任,只要想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交戟卫士就会郁闷。作为天天见面的生死弟兄,仆从有责任替闷闷不乐的弟兄们出口恶气。笔者因此根据“斗”、“生”两个字,演绎了仆从两次出帐与交戟卫士对话的情景。仆从借取杯取肉的机会与人絮絮叨叨,故意拖延时间,实际上把樊哙晾了起来,大出其丑。更妙的是,由于项王赐酒赐肉,樊哙再也不可能对项王怒目示威,至少要表现得顺服一些。樊哙既顺服又尴尬,傻呆呆地空等着,非常之无可奈何。仆从略施小计就把樊哙置于如此郁闷的境地,岂不是为弟兄们出了一口恶气?鸿门宴上酒器应该是齐全的,斗卮可能就在酒帐内,用不着出帐另取。但是,项羽身边的仆从却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帐取卮。酒宴上在座的各位都是响当当的重量级大人物,不可能为这样么一件小事发话:“那不是有酒杯吗?你要去哪里?”鸿门宴当时的气氛紧张,其他人也不敢吱声,对仆从指手画脚,以免吃不了兜着走。仆从听到项羽的命令后,不会立即上前,手忙脚乱地找卮盛酒端酒,那样就表明他被樊哙的气势慑服,会给百战百胜的项王脸上大抹其黑。退一步说,如果仆从真的手忙脚乱,也会有聪明人小声提示他:“别急,去取一个新杯子来。”由此可知,仆从听到项羽的指令后,转身出帐,表明他已经闻声而动,在正确无误地执行命令,谁也不会再去追究他去干什么。如果说从“斗卮”的字里行间看不出仆从曾经出入酒帐的话,那么鸿门宴的酒帐中不可能备有“生彘肩”,“生彘肩”必然是仆从出帐另外取来的。这充分说明项羽身边的仆从确实出入过酒帐。
鸿门宴是一个充满斗争的宴会,连项羽身边的仆从都参与了斗争,说明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高潮。司马迁正是用“斗”和“生”两个字揭示这一高潮的,刻画出了鸿门宴的险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画龙点睛,“生”和“斗”两个字正是《鸿门宴》这一“龙文”的双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