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林志锋hvac 于 2009-11-13 22:14 编辑
克制性开放的理论
作者:林志锋
内容简介:论证排他性是人类的本能,排他性的延伸、遗传与进化,论述家庭的起源、婚姻的起源于家庭、情爱起源于家庭。
当今世界有很多人认为,因为有了避孕技术、堕胎技术、亲子鉴定技术,就抵消人类的排他性,就可以性开放了,只要不怀孕,不得性传染疾病就行了。
上述理论观点,完全脱离了实际,在避孕技术诞生以前,人们提出的是贞操要求,而不是只要不怀孕就行。
一、论爱情的排他性是一种本能,以及排他性的延伸
1.1论证方法一
人们常说:“男人总希望成为女人的第一个男人,女人总希望成为男人的最后一个女人。”这句话是对人类爱情排他性现象的总结,说明了男人和女人都有排他性,“总”字说明了有绝大多数的人都具有排他性,还有,这句话还说明了男女之间的排他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规律,本能现象必然以全部或绝大部分的概率形式存在,如果拥有全部或绝大部分概率的现象,那么应该想到,这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本能。
根据人们总结的现象,绝大部分人都有排他性,再加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分布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爱情的排他性是一种本能。
1.2论证方法二
当爱人、配偶背叛自己的时候,人们往往都会心痛、耿耿于怀。这些反应,很显然是一种先天性反射,而不是后天性反射。
所谓先天性反射由字面来看,就是与生俱来的,比如突然遇到烫的东西会马上缩手。至于后天性反射则是通过长期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有过一个很著名的关于狗的唾腺分泌与食物刺激的实验,狗看着骨头就流唾液,看着灯不流唾液。如果把灯和骨头结合起来,结合起来之后狗再看见灯也流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原来看见灯不流唾液,后来看见灯就流唾液。
“我学会了心痛,我学会了耿耿于怀。”在语文上,这很明显是病句。心痛和耿耿于怀的反应不是后天学会的,也不是靠后天培养而来的。很显然,爱情的排他性是一种先天性的本能。
1.3排他性的生物学原因
动物的任何一个先天本能行为都是长期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它对动物本身有着某种意义,有某种好处、某种价值,有某种功能,这就叫作行为生态学,
我们还可以透过一些动物的现象看本质,分析动物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
在动物世界中,许多雄性动物,为了争夺交配权而展开激烈的竞争,甚至生死搏斗,《动物的性生活纪实》有一集名叫“卵子争夺战”。
在动物界中,雄性的生殖能力往往都相对过盛,而雌性之间的争斗比较少见,或者相对比较温和,远不如雄性的激烈。
在自然形成的一夫一妻的物种中,因为雌雄双方彼此忠诚,也很少有为异性而争斗的现象。
有一种一妻多夫的鸟类,由于雄性负责孵化和照顾子女,对这个物种来说,相对过盛的不是雄性的精子,而是对子女负责任的雄性,为了争取更多的基因传播机会,雌性展开竞争.
在我所了解的物种当中,如果雄性不分担抚养的责任,我们很难找到为了雄性而争斗的雌性,除非雄性严重稀缺。如果一个强壮的雄性可以把基因交给多个雌性,而雄性又不照顾子女,那么,雌性之间还有什么好竞争的呢?
对我们人类来说,存在这样的利害关系,如果一夫多妻,丈夫对自己及其子女的关爱被分享,性福也被分享,但是如果对丈夫不忠,又很难要求丈夫对她以后所生子女负责。由于另一个女人也有排他性,自己有可能要面临被抛弃的危险。
1.4排他性的延伸——贞操
有不少动物都会有自己的领地,一旦侵犯它的领地,它会愤怒的发动攻击。一些动物虽然没有一定的领地,但是一旦进入它们觉得危险的距离,即侵犯了它们的空间,便会主动地攻击或者提前逃遁,而不会等到别人把它打死或吃掉才会有所反应。在卵子争夺战中,雄性的生死搏斗都是在性行为之前发生,而不是等到交配即将结束才有所反应。
信号刺激:是指能够代表发出刺激的整个主体的刺激,这就是信号刺激。
人和大部分动物都不能感受到超声波,但是某些物种对超声波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蝙蝠能发出超声波,蛾子能够感受它发出的超声波,蛾子在身体两侧有两个超声波的感受器。当蝙蝠发出超声波时,如果蛾子没有感受能力就会被蝙蝠吃掉,但是它有感受能力,并且可以通过感觉器官辨别出蝙蝠的方位,提前作出反应,进行逃跑。
在遗传和进化中,蛾子有了这样的能力,不是等到被吃掉了才作出反应,而是提前作出反应。
刺激过滤:每一个动物在任何时刻都会面对着无限量环境信息或者外界刺激,包括:物理刺激、化学刺激、生物信息等。每一个生物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面。
但在信息的海洋里面,对动物有用的信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信息对它都没有用。因此对动物来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有选择的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绝大多数的信息要过滤掉,不去做出反应,完成这个任务要靠外周的感觉器官和中枢的神经系统来完成。
各种信号刺激对各个物种的价值有千差万别,在遗传进化之后,各个物种对各种信号的刺激的感受能力也有千差万别。
在自然形成的男女交往中,有一般交往、恋爱、边缘性行为、性行为,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距离由远而近,信号刺激从无到有,由弱至强,有刺激反应的是没有被过滤去掉的重要信息。性行为是夫妻之间的私有空间,有强烈的排他性。
恋爱行为在婚前婚后也有所不同,婚前是选择终身伴侣的过程,可能被选中,也可能被否定。而婚后再进行恋爱,那是对现在夫妻关系的否定,刺激有所不同。
婚前恋爱时就有排他性,一般情况下,只要男女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而其中一方与第三方谈恋爱,就算没有发生边缘性行为只要捕捉到不利信息,排他性的反应就会产生,不容许对方一脚踏两船。
很明显,夫妻空间领域的排他性不是避孕技术可以抵消的。
1.5为什么有的家庭没有排他性呢?
为什么有一些人,虽然有夫妻的名分,但是要参加换妻(换偶)等活动呢?难道他们没有排他性的本能吗?排他性是一种本能,为什么有一些人会没有呢?
某些人虽然有的名分,但是并没有爱情,也没把对方当夫妻那一回事(终身伴侣),只把对方当作性伴侣,这就没有没有侵犯到他们的空间领域,因此没有排他性。
为什么轮奸、聚众淫乱的行为当中,他们都没有表现出排他性呢?很简单,因为这些行为并没有侵犯他们夫妻之间的私有空间。
爱情是排他的,那么,是否具有排他现象的,就是了爱情呢?当男人霸占一个女人的时候,排他性也是存在的。
1.6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确各有各的不幸。
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条件对家庭有利或有害,在遗传进化中早已确定,即对家庭的有害条件、有利条件,早已注定。性开放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伤害家庭。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需要相互尊敬、相互关心,相互厮守等多种条件;
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任何一个不利于家庭的行为(条件),都会对家庭造成伤害,而不需要这些不利于家庭的行为(条件)都发生。婚外性行为伤害家庭,伤害爱情。所以,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当然,当你做出一些有利于家庭的行为(付出)的时候,对方不领情,那也是枉然。
二、家庭的起源
一个物种要存活在地球上,必须要繁殖,出生率×存活率(效率)> 死亡率。如果天敌的数量在增长,而这个物种不增长,那么这个物种也会走向灭亡。
(1)有的物种以量取胜,而且幼儿刚出生就能觅食,就算不照顾下一代也能保证自己的物种;
(2)有的物种,幼儿至少需要父或母一方的保护与照顾(即单亲家庭),而照顾子女的一方往往都是最后获得受精卵的一方。
动物学家们发现,在水中的照料后代的往往都是雄性,而在陆上的动物往往都是雌性。在水里体外受精的动物,由于精子较轻,比卵子更易散失,因此性鱼必须等待到雌鱼排卵后才在卵子上放精。这样雄鱼成了最后获得受精卵的一方,如果它也不管自己后代,后代将会死亡,自己的基因不能延续,甚至种族将会灭绝。参考《自私的基因》。
(3)还有的物种,幼儿必须父母双方的共同照顾才能保证物种的生存。家庭family的英文构词,就是取father(父亲)and(和)mother(母亲)I(我)love(爱)you(你们)这句话的第一个字母。抚养子女的合作关系又分两种,一种是一个抚养周期,另一种则是终身合作。据我所知,那些因为失去配偶,会伤心欲绝,甚至为情自杀的物种,往往都是共同抚养子女的。
(4)物种不可以突破最低的要求,但是完全可以选择更有利于后代的事情。对雄性来说,既可以选择薄情策略,也可以选择抚养子女,我们人类就是如此。
对雌性来说,选择一个愿意分担抚养责任的伴侣,有以下一些好处:可以减轻负担,可以不用浪费时间再去等待或寻找伴侣。
对我们人类来说,精子的质量当然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是人类的幼儿期很漫长,幼儿的成长需要保护、照顾、充足的营养,还有传授生存本领。因此,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对子女的成长发挥重大的作用,男人的能力与责任心成为女人择偶的重要选择,对物种的繁衍有重大的意义。
男性既可以通过多个女性来传播自己的基因,也可以通过一个女性多次传播自己的基因,在动物学上称为“薄情策略”与“忠诚策略”,忠诚(faithful)策略:忠诚的雄性个体准备进行长时间的追求,而且交配之后,仍同雌性个体待在一起,并帮助她抚养后代。这样有利于提高男人自己后代的成活率。
但是在混乱的性关系中,男人虽然可以跟多个女性发生关系,但是无法确保基因的传播。后代的数量与成活率都无法保证。没有那个男人,能忍受妻子的不忠,这也是动物界雄性的普遍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