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强盗亦有真性情-水浒人物漫谈(长篇连载)

    [复制链接]
查看10372 | 回复68 | 2010-1-11 18: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灿烂海滩 于 2010-1-11 18:55 编辑

强盗亦有真性情-水浒人物漫谈(长篇连载)

《水浒》人物知多少

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塑造人物最多的恐怕要数《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及《水浒传》了。据《中国文学史》及其他资料记载:《三国演义》写了一千一百八十三人,《西游记》写了四百多人,《红楼梦》写了九百七十五人,惟独《水浒传》写了多少人,这些资料大多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有的说大约四百多人,有的又说六百人以上,这两者差距又如此之大,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水浒传》人物到底有多少?这一直是一个我想搞通的问题。一九八一年,我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对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四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进行了全面、仔细的阅读,并作了详细的记录。在人物方面,我记录了每一回出场的人物及书中点到但未出场的人物。除去丫鬟、士兵、喽罗等“龙套”外,最后的统计结果是:有名有姓的人物五百七十七个,有姓无名的人物九十九个,有名无姓的人物九个,无名无姓,但对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的人物四十个。加起来一共写了出场人物七百二十五人,另外书中提到但未出场的人物还有一百零二人,总共为八百二十七人。

在出场的七百二十五人中,男人有六百六十五个,妇女有六十个。这七百二十五人如按其职业划分的话:官员八十八人,小吏五十六人,士兵四人,地主﹙包括士豪、富户﹚六十七人,知识份子五人,艺人十三人,僧道二十人,奴仆十四人,百姓五十八人,少数民族﹙包括辽国上下﹚七十四人,手工匠人十五人,娼妓四人,农民四十一人,绿林好汉三十三人,商贩三十人,其他起义军二百零三人。这些人物在书中大多有份小传,少则三言两语,多则洋洋万言﹙如武松的传多至十回书﹚,使其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正文写到此应该说已基本结束。但有一点说明、一点补充不得不罗嗦几句。一点说明是原文付梓时,我写道“一共写了出场人物六百八十五人”。而今文却出现了出场人物七百二十五人,整整多出四十人。这四十人是原文中没有加上的无名无姓的人物。重写此文时,我翻阅当年的记录,又翻读了《水浒全传》的有关章回,觉得这无名无姓的四十八人非补上不可。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回中的店小二就是个无名无姓的人物。此人虽无名无姓,但在此一回书中绝非可有可无。书中写到他的文字前后仅二百来个,分为接待鲁达,阻拦金老父女,遭鲁达痛打,报信未果及目睹拳打镇关西五处。字不多,但一个恃强凌弱、不知好歹,但又胆小怕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又比如“戴宗智取公孙胜,李逵斧劈罗真人”一回中的吃面老人,就人物形象而言,他没有前面说的店小二那么活脱鲜明,但对情节的发展、所产生的喜剧效果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水浒”人物知多少?》写成后,为了与广大《水浒》爱好者分享这一成果,《南昌晚报》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七日刊载了此文。没想到,此后不久《文学报》、《天津日报》、《羊城晚报》、《贵阳晚报》及《合肥晚报》等二十余家报纸陆陆续续转载了此文。更没想到的是,这一统计数字得到很多《水浒》学者及爱好者认可。他们在论及《水浒》人物时,也多引用此数字﹙见汪远平先生著《水浒拾趣》一书﹚。就连江西省二00六年小学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中也有《水浒》人物有多少的题目,其答案也是我统计的数据。看到这些,我为之一喜,我总算是回报了《水浒》,为《水浒》作了一点点的贡献。

-------------------------------------

备注:此文系拙著《煮酒说水浒》(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出版)中的一篇,特引入此系列中作为序篇。
楼主热帖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11 18: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悍的文字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肯定有奸情...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11 18: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楼主,先给您敬茶了{:1_243:}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肯定有奸情...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11 1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您来我们社区发这个系列连载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肯定有奸情...
长远来看 | 2010-1-11 23: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问候楼主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灿烂海滩 | 2010-1-12 17: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江为什么有三个绰号

灿烂海滩

在《水浒传》里,绰号最多的要数是宋江了。他一共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及“呼保义”这三个绰号。

“及时雨”这个绰号,《水浒传》里用的最多,陈述的最具体。作者在宋江一出场时,就这样介绍:“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赒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困,赒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及时雨”的行动很多。比如卖糟腌的唐儿“如常在街上只是帮闲,常常得宋江赍助他”,因此被唐儿称为是自己的“孤老”(即经常来买东西的主顾);又如送阎公一口棺材,给其家人十两银子安身;答应给卖汤药的王公一口棺材及送终之资;柴进庄为武松添置新衣,分手时送十两大银;揭阳岭上施舍薛永;江州城送二十两银子给被李逵点伤的宋氏卖唱女等等。这个绰号主要是说宋江仗义疏财的豪爽性格。

“呼保义”这个绰号,《水浒传》里用的不多,也没有像“及时雨”一样有详尽的解释。这个绰号却也有些来历。

这个绰号,最早是出现在《大宋宣和遗事》中。九天玄女的天书,在列出三十六人的名单后,末尾还写了一行文字:“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师。广行忠义,殄灭奸邪”。尔后,在龚圣与的三十六人赞中,也冠以“呼保义”这个绰号,并解释到:“不假称王,而呼保义”。而到了元代的水浒戏中,“呼保义”这个绰号更是广泛被采用;如《黑旋风双献功》、《同乐园燕青博鱼》、《大妇小妻还牢末》、《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等等,都是说:“姓宋名江字公明,绰号顺天呼保义”。但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了“及时雨”这个绰号。如《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杂剧的“楔子”里,宋江登场有段自报家门的道白,开始说自己是“顺天呼保义”,接着又说:“知我平日度量宽宏,但有不得已的英雄好汉,见了我时,便助他些钱物,因此天下人都叫我做及时雨宋公明”。到了《水浒传》中,作者大概看到“及时雨”这个绰号更能见实效,更能体现宋江的侠义行为,故取代了“呼保义”。

“呼保义”这个绰号是什么含义呢?清人程穆衡的《水浒传注略•呼保义》条中解释:“武正八品曰保义校尉,从八品曰保义副将,言吏员未授职,已呼之为保义也,又宋时相呼曰保义,仍亦通称,如员外之类。”从这个解释我们可知其二:一是“保义”是宋代低级武官的官名;二是宋代人相互之间,不管是不是官,都喜互称或自称保义,就好象现在我们称“先生”一样。“呼”是称或自称的意思,就是被人称为保义或自称保义的意思。程穆衡的这个注释,仅是对“呼保义”的来历及字面的解释。

那么,宋江的这个“呼保义”的绰号,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我认为元代无名氏的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第五折中,宋江有段道白曰:“安邦护国称保义,替天行道显忠良,一朝圣主招安去,永保华夷万载昌”。这解释再恰当不过,准确的很。宋江上梁山造反的目的,就是要“安邦护国”。怎么去“安邦护国”呢?就是“替天行道”。说通俗点就象阮小七唱的那样“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呼保义”这个绰号又体现了宋江性格的另一面:忠义。义是义气,江湖好汉共有的属性。宋江正是以江湖义气,集合了江湖上的仁人志士,一起汇集到梁山这个大熔炉来“替天行道”的。忠,有反对“奸佞”、“贪官污吏”和忠于宋氏王朝这几重意义,既矛盾又统一,这正体现了宋江这个特定人物的复杂心理。

“孝义黑三郎”这个绰号,“黑”是指宋江的肤色。书中道:“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三郎”是他的排行。书上说:“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既是老三,就应该有两个哥哥。哥哥叫什么?干什么的?《水浒传》里没有一句交待,不明不白,明显是个漏洞。这一点,我在《煮酒说水浒》一书中有篇短文叫“宋江的哥哥和老婆”,读者一看便知,这里就不多说了。这“孝义”是宋江性格的又一特征。孝敬父兄,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不管是在哪个朝代,哪个阶层都值得提倡。在这方面,宋江可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到郓城县做押司后,宋江便办了与父亲、家人断绝关系的文书,就是怕日后有事牵连到父亲和家人。也正因此,杀阎婆惜后,公人去捉宋太公,见了文书,也不能捉人,确保了家人的人身安全,这不能不说是孝。

宋江杀阎婆惜后,为了逃避官府的追究,不得不亡命江湖。离家前,他向父亲和宋清表达了若朝廷宽恩大赦,便回家团聚的愿望。因此,他根本就没有去投奔梁山泊那些义重情深的兄弟们,而是舍近求远,选择投奔横海郡的柴大官人柴进、白虎山孔明孔亮兄弟及清风寨的花荣。闹了青州道,他深知自己罪恶深重,已无路可退了,出于无奈,才想暂避梁山。上梁山前,也信誓旦旦地、浩浩荡荡地率领了一班兄弟向梁山行进。途中,在一小酒店巧遇下书的石勇,宋江从家书中得知父亲“病亡”的噩耗。书中写道:“宋江读罢,叫声苦,不知高低;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自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自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燕顺、石勇抱住。宋江哭得昏迷,半晌方苏醒”。这段描写很切合宋江此时的心态。大闹青州道,他结识了一批好汉,而且都愿意跟随他上梁山,为之大喜,接家书父丧,又为之大悲,这真是乐极生悲,这一乐一悲,形成强烈对比。这悲喜真实、细腻。这里有违背父教,“做下非为”成了“不孝逆子”的悔恨;这里有“老父身亡,不能尽孝道”的悲痛。接着,他不管众人劝阻,执意要回家奔丧,又不忘给燕顺等人写引荐信。书中又写了他写信时的情况:“问酒保借笔砚,讨了一幅纸,一头哭着,一面写书;再三叮咛在上面,写了,封皮不粘,交与燕顺收了;讨石勇的八搭麻鞋穿了……酒食都不肯沾唇,便出门要走”。这会儿悲痛依旧,这里又写出了他归心似箭,匆忙中连信都未粘,奔丧时就穿上孝鞋,就戒酒食。这里有义——不忘引荐众好汉上梁山;这里有孝——吊念亡父。可当孝、义有冲突时,宋江是把孝放在首位的。自己放弃了“义”,但又不忘好汉之义,这孝义黑三郎的性格不就鲜明的很了吗?

回到家中,得知父亲并没有病故,把宋清责骂了一顿。当受到父亲的一番教训后,孝的思想在宋江的脑海里更占了主导地位。刺配江州前,宋太公一再叮嘱:“你如今此去正从梁山泊过;倘或他们下山来劫夺你入伙,切不可依随他,教人骂做不忠不孝的,此一节牢记于心”。宋太公的叮嘱,对宋江影响是极大的,宋江也的确“牢记于心”。大闹青州道时的那股子豪气、义气已是荡然无存了,满脑子是孝。当被劫时,刘唐要杀那押送公人,宋江说这是陷他于不忠不孝之地;当花荣、吴用要打开他身上的囚枷时,他说:“此使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当晁盖劝其入伙时,宋江回答:“哥哥,你这话休提!这等不是抬举宋江,明明的是苦我。家中有老父在堂,宋江不曾孝敬得一日,如何敢违了他的教训,负累了他……因此,父亲明明训教宋江。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如哥哥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哥哥手里乞死!”宋太公说了一次“不忠不孝”,宋江在梁山上下两次重复此话,孝心可鉴。

宋江之所以宁死不肯落草,一方面固然是牢记父训,不做“不忠不孝”的人,出于对父亲的尊重、爱护,怕拖累父亲,也是对老人尽一片孝心;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断配在他州外府,也须有程限,日后归来负农时,也得早晚伏侍父亲终身”。这里除孝以外,又夹杂着“忠”。他忠诚于天子,忠诚于朝廷。他认为:朝廷会大赦,还有大展鸿图的机会。如落草,既不忠,又不孝。宋江也正是以他的忠孝闻名于江湖,扩大自己在江湖上的影响的。

综上所述,宋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绰号,是作者特意安排的。这三个绰号,体现了宋江多方面的性格特征。作者意在告诉读者:宋江是一个性格多元,而又复杂的人物,要正确认识宋江,必须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考量,才能给予一个正确的评价。如抓住一点或两点去评,就会得出片面的看法。学术界之所以对宋江的评论多种多样,问题大概也出于此。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12 18: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江,前半身豪身干云,后半身,太监附身
对了,宋江江好像没有娶妻生子吧,会不会因此造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肯定有奸情...
灿烂海滩 | 2010-1-14 09: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鲁智深何时学的文化
灿烂海滩
据《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书里经略相公介绍,“鲁达这人,原是我父亲老经略处军官,为因俺这里无人帮护,拨他来做提辖。”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知,鲁达是个职业军人,参军前干什么的不得而知。鲁达打死郑屠后,逃到代州雁门县,在一十字路口看见一伙人在看榜,书中写道“鲁达看见众人看榜,挨满在十字路口,也钻在丛里听。”鲁达是“听”,而不是“看”,作者为了强调这点,接着特意写下“鲁达却不识字,只听的众人读”。由此可知,在此之前鲁达是没有文化,是个文盲。
以后,宋江大军回京途中,鲁智深向宋江提出请假数日,回五台山去参拜师父智真长老。宋江听罢也要与鲁智深同行参拜,“求问前程”。到五台山后,宋江求问了前程,智真长老便叫鲁智深到跟前,送给了鲁智深四句偈语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园,见信而寂”,让鲁智深终身受用,这四句偈语正是鲁智深后半生故事的内容。我们且不说这偈语如何如何,但请注意:“五台山宋江参禅”一回书里,鲁智深接到偈语后,书上的几句话,“鲁智深拜受偈语,读了数遍,藏于身边拜谢大师“,这里他是“读了数遍”,既是“读“”就说明他认识字了。还有在“鲁智深浙江坐化”一回书里,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安歇时,半夜忽听潮声雷响,以为是战鼓齐鸣,跳将起来,拿了禅仗,抢出门去。当问清是钱圹江潮信响后,心中恍然大悟,想起师父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言。于是令寺中僧人烧水洗澡净身,书中写到“又问寺内众僧处,讨得纸笔写下一篇颂子:“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圹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且不问这颂子写的如何,至少我们可以知道鲁智深文化在不断提高,由不识字到能读偈语,最后不但能写而且还能写颂词,短短一二年功夫,学问见长,而且如此之快,罕见!罕见!真是神了!
在东京相国寺时,鲁智深与林冲一见如故。林冲此时书中写到“三十四五年纪”,与鲁智深结拜兄弟时,是鲁智深为兄,林冲为弟的,既是如此,鲁智深年纪最少也在三十四五以上。三十四五年以前一直是文盲,上梁山后一直冲冲杀杀也没时间学文化,就是有时间学 ,像他那么个莽汉连坐都坐不住的人,怎能静下心来学习?如能静下心来学文化,那也不是鲁智深了。再说梁山之上,也没要求兄弟们去扫盲,书中也没有一处写到学文化之事,怎么这鲁智深就无师自通了。想来想去百思不解,答案只有一个:作者的失误。
这个失误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有蛛丝马迹的。但这蛛丝马迹不是《水浒传》里有的,而是水浒故事中留下来的。《大宋宣和遗事》可说是最早写有水浒故事的书了,可以说是《水浒传》的雏形。在这本书里唯独没有鲁智深的故事,书中仅有“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亦来投奔宋江”一句,还有的就是绰号花和尚。这就让读者联想到《水浒传》里,鲁智深也是当了和尚以后上梁山的。但是到以后的元明杂剧中,有关鲁智深的故事就多了,如《鲁智深喜赏黄花峪》、《鲁智深大闹消灾寺》、《豹子和尚自还俗》等等。在这些杂剧中,听不到鲁智深“洒家、洒家”的自称,看不到他那睁目怒视的面容,全然是一个有教养、有文化的僧人。说起话来文绉绉的,很有几分文才,特别是在《豹子和尚自还俗》一剧中更为突出。比如当他从张善友家吃斋归来,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看眼前美景,竟然唱出:“我则是碧澄澄、青湛湛,远天边高岭上渐渐地彩霞收。翠巍巍,光闪闪,暮云端西山凹晻晻地红轮坠”,这么美,而又高雅的文句来,不但词语工整,错落有致,而且很准确的展现了山上看夕阳西沉的壮丽美景。类似这样的文句在剧中比比皆是。同样在这出戏《调笑令》一曲中,鲁智深觉得在寺中做和尚清静,免去了是非场上无休无止的龙蛇斗,整天可以“看经念佛同善友”,正因为整天“看经念佛”,才使得文才不断提高。这些杂剧中的鲁智深完全是个文化程度很高的僧人,所以才能说出上面所写的那么漂亮的文句来。这里的鲁智深,与《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相比,判若两人,好象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 。杂剧中的鲁智深从形象到性格,从言语到行动都没有小说中可爱,《水浒传》作者大概也是发现了这一点。写作时对这个人物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改造时又有所疏忽,才造成一个文盲,竟无师自通的自学成为一个能读会写的文化人了 。也许有人会问,元明杂剧中,鲁智深是当了和尚后才有文化的,是不是他在五台山出家当和尚时学的文化呢?我说不可能。因为《水浒传》中没提供一丁点儿这方面的文字,前面没有任何铺垫,后面突然出现他会看会写,这就不能自圆其说,这只能是作者的失误。再说,从小说中鲁智深这个人物的性格看,他也不可能去学文化,而且年纪又快四十了,要学也学不好,说其能学好,那就奇怪了。
在这些元明杂剧中,还提供了两件趣事,虽与他有没有文化无关,但觉得不妨记下,供读者一阅。在《水浒传》中,鲁智深只有一个绰号叫“花和尚”。但在元杂剧《梁山泊黑旋风负荆》中,鲁智深还有一个绰号,这个绰号是读者万万想不通的绰号,他居然叫“镇关西”。这个绰号是李逵在《醋葫芦•么篇》中提到的“谁不知你是镇关西鲁智深,离五台山便落草”。《水浒传》又把“镇关西”这个绰号,从鲁智深身上借给了杀猪的的郑屠,让“镇关西”鲁达去打死另一个“镇关西”郑屠。这个绰号虽给了郑屠,但《水浒传》中还是写下了这个绰号原本就是鲁达的痕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中,鲁达踢倒郑屠后,踏着郑屠的胸脯,看着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这也说明元明杂剧与小说之间的源流关系。
还有一个是《豹子和尚自还俗》中,鲁智深因挨了宋江四十大棍,一气之下,便下山到清静寺出家。几个月后,宋江思念鲁智深,派燕青劝他回梁山。鲁智深不从,无奈,宋江派鲁智深的妻子、母亲去劝他,鲁智深还是不允,最后用计才使得鲁智深回来。这里的鲁智深不但有娘有老婆还有孩子。在《大宋宣和遗事》里鲁智深本来就是个僧人,后反叛上梁山。在元代杂剧中的鲁智深,戏中也只说他是个和尚,没有写他有家室。这《豹子和尚自还俗》的作者也不知道根据什么写出他有妻儿。我估计大概也是戏不够,人物凑的规律吧!燕青劝他不回,再派他的亲人去劝,不是更能用亲情这层关系达到目的的吗?但戏中对他何时何地娶的亲等等一概没交待,和尚能不能有老婆也不管,这么写,《水浒传》作者当然看到了这“凑”的东西不合理。在小说中一点不留,让鲁智深更洒脱、更自由、踏踏实实地当和尚,鲁鲁莽莽地做人,更能发挥其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无挂无牵的英雄本色。
野火 | 2010-1-14 13: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读得可真是细致。
小说中出现那么多人物和事件,出点矛盾也不算奇怪。
比现在的书好多了,如果找点现在的小说来看,毛病更多。
http://lishicheng518.blog.163.com/
猪如花如花骨朵 | 2010-1-14 13: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读得可真是细致。
小说中出现那么多人物和事件,出点矛盾也不算奇怪。
比现在的书好多了,如果找点现 ...
心灵之坟 发表于 2010-1-14 13:16



    《水浒传》常常被怀疑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好多人集体创作的结果,因为里面的自相矛盾太多了,到了数不胜数的地步。
安子昕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14 14: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浒传》,大人小孩都爱看。
一 花 一 世 界
长远来看 | 2010-1-14 22: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安子昕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寒梦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14 22: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长远来看


    哈哈..我读红楼和西游~~!
长远来看 | 2010-1-14 22: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寒梦


    呵呵,对头,你正好不老不少的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寒梦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14 23: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长远来看


    {:1_424:}你算命真准!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16 00: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继续哦,呵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肯定有奸情...
安子昕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16 15: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安子昕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长远来看 发表于 2010-1-14 22:33



    老思想呢!我爸爸就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到你这儿了,还变说法了。
长远来看 | 2010-1-16 22: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安子昕


    老说法是红楼诲淫,水浒诲盗,所以少不看水浒了,呵呵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灿烂海滩 | 2010-1-17 11: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胜何能坐第五把交椅?
灿烂海滩
被列为马军五虎将之首的关胜,是《水浒传》第九十五个出场的梁山好汉,他露面较晚,第六十三回才开始有了他的故事:当时因宋江攻打北京城,救卢俊义、石秀,北京城一片惊慌。与宋江交战,又损兵折将,只好上奏朝廷,调兵遣将,前来救援。就在这时,衙门防御使保义、郡马宣赞推荐了一个人,可以担当“扫清水寨,殄灭狂徒,保国安民,开疆展土”的主将,此人便是大刀关胜。关胜当时仅是个蒲东巡检,是个县城武装指挥的小官,很不得志,好不容易天上掉下了个馅饼来,终有出头之日,关胜一听宣赞的话,便“大喜”。这“大喜”便充分表现出关胜的兴奋神情,并表示“得蒙太师呼唤”,一定“用功报国”。他是怎么“用功报国”的呢?一上任就来了个“围魏救赵”之计。即乘梁山大军攻打北京城,后方空虚,攻打梁山,“教他首尾不能相顾”。此计果然奏效,宋江只得领大军急回梁山,北京城之围骤解。接下来,关胜抓住了袭营的张横,又抓住前来营救张横的阮小七。在与宋江的对阵中,他大骂宋江为“水泊草寇”、“盗贼之徒”,大有与宋江势不两立之意。后中呼延灼诈败之计,被俘上山。上山后,他唯一的功劳就是主动请缨,带领旧部及梁山人马去攻打北京,在梁山好汉里应外合之下,攻下北京城,救出卢俊义、石秀。这里,关胜是有一定的功劳,但还不是主要的,就这么点事儿,芝麻大点儿的功劳,排座次时,他就高高在上,坐了第五把交椅,凭什么呀?叫人想不通。
论功劳吧,对朝廷他是立了大功,解了北京城被围之急,活捉了几个梁山好汉。这对梁山来说,不但不是功,反而是过。上梁山后,他唯一的功是参与了攻破北京城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他的功劳哪有石秀大呢?石秀孤身跳楼,震慑了敌人,救了即将处斩的卢俊义,为梁山大举攻城赢得了时间;他的功劳,也没有时迁大。火烧翠云楼这个重任,梁山之上无人可及,正是时迁这一把火,搅得北京城内大乱,宣布内应已到位,外合可进行,关胜也是无法与之并论的。攻下北京城,刘唐、孔明、孔亮救出卢俊义和石秀,张顺、燕青捉住了李固和贾氏。他关胜两手空空,能比吗?
论官位,他仅仅是蒲东巡检,充其量是蒲东这个地方的武装部长或县中队的中队长,比七品芝麻官的县令还差一点,比推荐他的宣赞还要小得多。与林冲也比不得,林冲虽说是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无兵权,官阶也不高,但是个京官,与地方官比,是见官大三级。与呼延灼比他也差得远,呼延灼是汝宋郡的都统制,张清是东平府兵马都监,董平是东平府兵马都监,官都比他大,可是关胜却莫明其妙地排在他们前面。
论地位,书上说关胜是义勇武安王关羽的嫡派子孙。关羽是汉代人,关胜是宋代人,这中间隔了近千年,不知隔了多少代?他再嫡派,也嫡不过柴进,柴进是大周柴世宗的子孙,柴世宗让位是公元九六零年,水浒故事写的是公元一零一一年至一零二五年间的事,柴进出场时已三十四、五岁,这柴进与柴世宗的相距年份比关胜与关羽相距的年份至少也差上了700年,再说柴进家还有太祖武德皇帝赐的誓书铁卷,还赐有领地,关胜望尘莫及,他哪有柴进地位显赫。还有青面兽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杨令公是宋代功臣,显赫一世,杨志也够嫡的,再说他应过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论官阶比关胜高;还有呼延灼,是宋代开国名将呼延赞之孙,也够嫡的,关胜也难比。
论本领,书上说他“幼读兵书,深通武艺,有万夫不当之勇”。实战如何呢?他借兵五千,领宣赞、赫思文等人去劝降单延珪和魏定国,单、魏二人根本不卖帐,骤马齐出,直面关胜扑来。首战宣赞、郝思文二人被捉,关胜也“举手无措,大败输亏”。不是林冲、杨志“从两肋罗里撞将出来”,关胜是死是活是被俘还难说。关用不是“幼读兵书”,又熟知单延珪善用水攻,魏定国善用火攻?怎么一上阵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岂不有点“纸上谈兵”之嫌。在征剿梁山好汉的战斗中,也未见他有“万夫不当之勇”。秦明出马,林冲怕他夺了头功,也飞将过来,直奔关胜,只战了几回合,“正待擒捉”,宋江便鸣金收兵了。宋江也看出关胜难敌秦明、林冲,怕伤着关胜。我认为关胜与他们单打独斗,也难说谁输谁赢。论本领,关胜在梁山算得上等,但这等英雄大有人在。
论年纪,关胜三十二岁,比鲁智深、林冲、宋江、卢俊义、柴林都小,论上山前后,他来的太晚太晚了,其他还有什么好比的呢?没有。他处处都有不如人处,有的地方与其他的好汉还相距太远,连他自己都说:“关某自从上山来……不曾出得半分气力”,他怎么就坐上了梁山第五把交椅?
想来想去,还是他自己的话提醒了我。这就是他请缨去劝降单延珪、魏定国前,对宋江说的一句话:“关某自从上山来,深感仁兄重待。”宋江这位仁兄的确是“重待”关胜的。阵前一见关胜的长相、披挂,就“与吴用暗暗地喝采”,借吴用之口“回头与众多良将道:‘将军英雄,名不虚传’”。林冲、秦明与之交战中,宋江又怕伤着关胜,鸣金收兵,并表示:“若得此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当关胜领兵去劝降水火二将时,吴用心有疑虑,而宋江认为关胜义气凛然,始终如一,坚信不疑。宋江为何“重待”关胜?如此仰慕关胜呢?宋江有句话作了诠释,这就是“吾看关胜英勇之将,世本忠臣,乃祖为神”。仔细想想宋江这句话,也觉得好笑。关胜“世本忠臣”,那是关胜祖上的事,与关胜有何相干呢?关胜到本朝,就算不得忠臣,如果关胜忠的话,他就不应该背叛朝廷上梁山了。“乃祖为神”也是祖上之事,不能因为祖上是神,把他也当神来信奉着。宋代对关羽后代的崇拜,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中国人特别推崇、敬重关云长关公。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看到供奉着关公的塑像,在香港的影视作品中,警署里都供有关公的塑像,警务人员出门办案时,都要焚香拜一拜,祈求其保佑。国人为什么奉关羽为神呢?关键在于关云长是个义重如天的人,过去江湖好汉最重义气,当然也就是崇敬这位以义为先的长者了。
说来说去,关胜能在水泊梁山坐上第五把交椅,理由只有一个:谁叫他姓关呢!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17 12: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谁让人家姓关呢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肯定有奸情...
更声*远巷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18 13: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楼主!
结合本文,在重读《水浒传》时定会有新感觉。
不懂用诗的语言去描绘天空,天空它缺少一种色彩;
不懂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生活它残缺一角。
灿烂海滩 | 2010-1-19 11: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自我炒作的武松
灿烂海滩
武松原是个无人知晓的小人物。河北清河县人,排行第二,故又称武二郎。颇识几字,又无职业,靠卖炊饼的哥哥武大抚养长大。好酒,又喜欢闹事,在清河县常因酒后闹事吃官司,后因“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只到他死了,因此一径地逃来,投奔大官人处躲灾避。今已一年有余”。所以他到柴进庄,庄客是按一般人的规格接待他的。就因为酒醉后常打人,“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宋江之所以与他一见钟情,是因为宋江不小心,将火掀上的火掀到他脸上,颇有歉意;其二是武松一听说眼前站着的这个黑汉,是他日思夜想的宋江时,便长跪不起,宋江为之感动,没想到天下竟有这么崇拜自己的“粉丝”,其三是武松身躯凛凛,相貌堂堂,宋江一见就“心中甚喜”,为之动情。再说说武松这个人,很重兄弟情谊,执意要回乡去看哥哥,这也是宋江这个讲孝义的人喜欢的,所以分别时,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
武松有了宋江这个闻名天下的兄长,他并没有将此看的很重,把他当成自我炒作的资本,而只是觉得“结认的这般兄弟,也不枉了”!
真正成为他炒作资本的原始材料,有两个:一是酒,二是打虎。武松深知“酒壮英雄胆”的道理。一喝酒就精神亢奋,有怕也不知怕,也敢作敢为了。他知道是酒的作用,让他打死了吊睛白额猛虎。正因为他打死了老虎,才成为了英雄。武松在景阳冈打虎成了英雄,仅局限在阳谷县及其附近地区,并没有名噪天下。真正使他名噪天下的,不是他人代他作的宣传,而是他自己的自我炒作。不信,请你注意看看他的言行。
景阳冈“三碗不过冈”小酒店,是他自我炒作的开始,算是小试牛刀吧!来到“三碗不过冈”小酒店,店家按常规给他三碗酒。喝第一碗时,武松便觉得“这酒好生有气力”!平日里我们看见喝酒者,常是烂醉如泥,连走道都要人搀扶,何言有“气力”。武松在此,非要把酒与生“气力”挂钩,这是为他打虎埋下伏笔,为他借酒炒作找到根据。喝第二碗时,武松赞道:“好酒!”从他嘴里说出是“好酒”,此酒必然不差。这酒好在哪里呢?店家有解释:“俺家的酒村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做‘三碗不过冈’。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刻时便倒”。武松是个酒鬼,嗜酒如命,遇上这等好酒,他哪会放过呢?肯定是一醉方休。武松还是个挺喜欢逞强的人,这个自我炒作的机会,他哪会放过。你不是“三碗不过冈”吗?我就多喝几碗给你看看,叫你知道马王爷长了几只眼。店家好心劝他,起初他是斥责店家“胡说”,最后干脆撒野:“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引老爷性发,通叫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后来真打死了老虎,店家少不了要说“酒壮英雄胆”之类的话,代武松扬名,代自家酒店的酒扬名。武松从此也尝到了甜头,以后越发离不开酒,少不了打虎之类的话题。
打死老虎后,首先是遇到两个受命捕虎的猎户。猎户对武松单独一个人在冈上行走吃惊万状,认为武松是“吃了忽律心,豹子肝,狮子腿,胆倒包着身躯”。以猎户的惊恐来反衬武松的胆大,猎户又说了一通这大虫的厉害,伤人之多,捕捉之艰难,来 渲染武松的英武。听了猎户的一番话,武松的回答很轻松,“我是清河县人氏,姓武,排行第二”,不忘自我介绍,自我炒作。接下来说“却才冈子上乱树林边,正撞见那大虫,被我一顿拳脚打死了”,说的如此轻飘,可见得意的很,听者便觉得神奇、伟大、英勇无比、不可思议,所以猎户才“痴呆”了。到了上户家,猎户、众人来探望,武松又把在冈子上对猎户的话重复了一遍,不忘报出自己的姓名,重点强调自己当时“吃的大醉”。大醉都能打死猛虎,真是神威,故众人称“真正英雄好汉”。到县衙他已第五遍介绍自己,介绍打虎经过,听的“厅上厅下众多人等,都惊的呆了”。这就是武松自我炒作收到的奇效,武松看到了这一点,也不忘这一点。
杀潘金莲、西门庆后,武松主动自首,被发配到孟州牢城,受到金眼彪施恩的热情款待,武松是个急性子,又是个无功不受禄的人,他以拒食相威胁,逼着施恩不得不与他相见。施恩在武松的追问下,才说出了有事相求,又怕武松刺配途中“气力有亏,未经完足”,要款待他“半年三五个月,待兄长气力完足”,再说相求之事。武松听了哈哈大笑,认为机会来了,又炒作上了:“我去年害了三个月疟疾,景阳冈上酒醉里,打翻了一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便自打死了,何况今日”。这吹功就见涨了,更厉害了,又加上害了三个月的疾病,说明身体那时才真正“气力有亏”,强调了酒醉,更夸张的说“只三拳两脚”便打死了猛虎,突出其神勇。其实呢?我们再翻翻打虎那一回书,书中写道,当时武松是“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的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想把死虎拖下山,武松“哪里提的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也正因此,当下山路上碰到两只假虎时,他才惊叫:“哎呀,我今番死也,性命罢了”。如真是三拳两脚打死了猛虎,那会“手脚都酥软”,那会碰到假虎会说自己死定了呢?显然这自我炒作里又加了不少水分,无非是突出自己神勇。在此时说此话,更是证明自己没病没醉,正有气力,来反驳施恩认为他“气力有亏,未经完足”。为了证实自己气力完足,武松又举了天王堂前的大石墩来炒作,才引出施恩想请他夺回快活林之事。
要去打蒋门神了,武松又提出“有酒时,拿了去路上吃”,“看我把那厮和大虫一般结束他”。打虎毕竟是武松成名的杰作,值得炫耀之事,所以他念念不忘,借以炒作,去快活林的路上,他又搬出了酒。他知道,景阳冈打死猛虎,是借酒发力,借酒壮胆的。他仿效景阳冈小酒店的“三碗不过冈”,提出“无三不过望”的要求,真是奇文绝句。对“无三不过望”,他还有解释,曰:“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上如何打的这只大虫!那时节,我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势”,“去打蒋门神,教我也有些胆量,没酒时,如何使得手段出来”!说酒离不开大虫,说大虫离不开酒,这大虫真成了绝妙的下酒物了,这酒才是成事的基础,是酒话,也是酒理。所以打倒蒋门神后,他还要抛出“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老虎,也只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量你这个值得甚的”?当着众人之面,他又重复道:“今晚便教他投外府去。若不离了此间,再撞见我时,景阳冈上大虫便是摸样”。
你看武松是处处提出打老虎之事,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是打虎英雄,自我宣传,自我炒作,得意的很。武松就是武松,他敢于张扬,他也不分场合,也不管自己是什么身份,也不怕别人报复,处处标榜自己是打虎英雄武松,真是有量。他不像鲁达,鲁达打死郑屠后,便逃之夭夭,从陕西逃到山西,躲进了五台山,改头换面当了和尚,也不像石秀,杀了人后马上投梁山当强盗去了,更不像林冲遭人陷害,见人便自称小人,唯唯诺诺地生活。武松则不然,刺配孟州时已是囚犯,脸上还有金印,他却到处张扬,这就是武松硬气的地方,这就是聪明,会扩大自己声望的地方。特别是大闹飞云蒲、血溅鸳鸯楼后,他居然在白粉墙上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八个大字,“杀人者武松”,是他敢作敢为,大无畏精神的体现。加上“打虎”两字纯属自我炒作了。
打虎,成了他广交江湖好汉的资本,打虎长成了他震撼豪强的武器;打虎,成了他自我炒作、自吹自擂的素材。而酒,又是他体现本领的动力和推进器。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而武松也正是把酒、打虎两件事牢记心头,两者都不离口,逢人便说,不厌其烦,才使之声名远扬,武松可说是个自我炒作的高手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19 21: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确实,看了楼上的文又有了新的发现呢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肯定有奸情...
长远来看 | 2010-1-19 21: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现代意识哟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20 23: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还没有更新呢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肯定有奸情...
素面抹布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21 09: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心不由人
灿烂海滩 | 2010-1-21 10: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趣人武松
灿烂海滩
金圣叹在评价李逵时,多次用到“趣人”、“趣事”、“趣语”、“一团天趣”之类词语,这就给李逵这个莽汉增添了一抹亮色,他还是个喜剧人物。李逵本是个横蛮、粗鲁、杀人不眨眼的家伙,这个很令读者厌恶,正因为有了这些喜剧情节,才冲淡了人们对他的恶感,认为他可恨又可爱。其实,我认为把金圣叹这些对李逵的评语用在武松身上更为合适。武松没有李逵那样横,也没有李逵那么蛮,武松的所作所为有时虽也狠了点,但能得到人们的同情、谅解。武松更多的是受人尊重,在他身上不乏有很多趣事发生,他也是个很可爱的趣人。
说武松是个趣人,随便从《水浒传》中找出两点,便足以为论。
武松十字坡打店就是代表之一。武松发配到孟州途中,因为天热口干腹饥来到了孙二娘酒店,武松毕竟是个老江湖了,对这家酒店早有耳闻。他不像宋江虽在江湖上闻名,但是对江湖上的事一无所知,而且还少了个心眼,一下子就被人用蒙汗药麻倒;他也不象林冲任人宰割不敢多事;他更不象李逵,好象饿死鬼一样,东西上桌便吃,不问好坏,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武松身为囚徒,但是不失本性,爱管“闲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江湖上都说十字坡是黑店,到底是怎么使黑的,武松想看个究竟出来。于是也就演绎出了打店的喜剧来。
包子上桌后,两个公人饥不择食,拿起来便吃,而武松是掰开了一个看了看,有意找茬:“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为了说明自己疑惑的理由,又说出了江湖上的顺口溜,“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意在点明孙二娘的店是家黑店,看看孙二娘有何反应。孙二娘也不是个好对付的主儿,她开黑店多年,哪种人没见过,可说也是个久经考验的黑店高手了。她立即反击了,说这顺口溜是武松“自捏出来的”。
武松一激不成,于是接二连三地放出些风话来。先是说:这馒头里有几根毛,“好象是不便处的毛”,接着又问孙二娘:丈夫不在家,独自一人冷落不冷落?武松是个正人君子,是个人不色、嘴不骚的人,此处放出风话来,不觉奇怪,反有謔趣。这风话一放出,果见成效。孙二娘是笑里藏刀,面上笑着,内心却骂武松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敢来戏弄老娘。你要玩,老娘陪着你玩。于是也放出风话:“客官休要取笑。再吃几碗了,去后山树下乘凉。要歇,便在我家安歇不妨”。武松听了这话,自家肚里寻思道:“这妇人不怀好意。你看我且先耍他 ”。锣鼓听声儿,听话听音儿。武松一听孙二娘这话,就知道他的风话激怒了孙二娘,孙儿娘要下手了。如何下手,武松不知道,为了早点见到孙儿娘的手段,武松是先下手为强了,一个“耍”字,就道出了其意图,便有无穷的乐趣在其中。
武松提出要喝酒,而且认为酒“越浑越好吃”,这正中孙二娘下怀,所以“心里暗喜”,武松又提出“只宜热吃最好”,这是孙二娘求之不得之事,所以她认为:“这个贼配军正是该死”!一个说酒十分香美,只是有些浑,以此掩人耳目;一个说越浑越好,顺杆儿爬,故意上钩,以示自己对江湖上蒙汗药一无所知,并主动提出要喝热酒。这一切演绎的很逼真、很自然,各人心怀鬼胎,各自暗暗欢喜,较劲,读者也看的高兴,完全是一出喜剧,紧张、刺激、逗趣,武松完全是个趣人。
热酒来了,武松乘孙二娘不备,将酒泼在阴暗处,还故意用舌头添添嘴,称赞道是“好酒”。鬼的很,妙的很。一句好酒,完全使孙二娘放松了警惕,自以为中了她的计,一句好酒也让武松将这场喜剧演的活灵活现。孙二娘蒙在鼓里,读者却一目了然,更觉得有趣,更想了解武松下一步“耍”法。两个公人酒一下肚,“望后扑地便倒”,所以孙二娘高兴的拍手叫“倒也,倒也”。而武松是把“眼来虚闭紧了,扑地仰倒在凳边”。你看武松这倒法就与公人不一样,公人是“扑地”,而武松是扑地仰倒。公人是真倒,武松是假倒,仰倒是为了好观察孙二娘下步行动,仰倒是为了便于自己下步的行动,真是精细、有趣的很。这里书上写道:那妇人笑道”、“那妇人欢喜道”。喜从何来?得到了“三头行货”,又得到好些银两;笑从何来?笑武松“吃了老娘的洗脚水”,终被麻倒,这反映出孙二娘取得胜利后的兴奋心情。真胜利了吗?非也!两个汉子搬武松不动,只能要孙二娘亲自动手,所以她边骂二个店小二,边骂武松“这个鸟大汉却也会戏弄老娘”。真是被她言中了,“这个鸟大汉”正是在戏弄她,而且这戏弄从一进店就开始了,只不过孙二娘如云里雾里一般无法看清而已。正是这一搬,武松乘势两手搂住孙二娘前胸,两腿一夹,便将孙二娘压倒在地,“杀猪也似叫将起来”。武松此举并非要吃孙二娘的豆腐,而是动作需要所为。前面一倒,后面一压,前面一笑,这里一叫,真是“丑语以成奇文”﹙金圣叹语﹚真是妙趣横生。
此时武松已是个充军的犯人,他何有这心事去戏弄孙二娘呢?其原因有三:一是对十字坡这家黑店他早有耳闻,所以武松会问馒头是什么馅及说出十字坡的顺口溜,目的就是警示孙二娘。二是武松一进店便见孙二娘紧盯着自己身上的包袱,便起了疑心,加强了警觉。这点我觉得京剧《武松打店》有明显的动作交待;当武松进店时,孙二娘乘人不备,用手摸了一下武松的包袱,武松有了转脸亮相的动作,以示已警觉,这就一目了然了。三是武松毕竟是个趣人,趣人当然要求发出趣事,虽是犯人,也要疯狂一把。
“醉打蒋门神”也是他趣人的代表作。“醉打”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有异曲同仁之妙。但“醉打”的妙,不在打蒋门神身上,而妙在戏弄蒋门神老婆及打酒保的那场戏里。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有意来找茬的,武松也是来找茬的。鲁提辖是有备而来,按步就班来激怒郑屠,而武松是临时发挥,随机应变来找麻烦。“无三不过望”他已喝的醉醺醺的了,来到快活林酒店,他是“瞅着醉眼,径奔入酒店里来。便去柜身相对一付座头上坐了;把双手按着桌子上(按:完全是醉人醉态),不转眼看那妇人在柜身里”。你看他真会选座位,故意选在与柜身相对的地方坐了,而且是不转眼看那妇人,这不是在找事吗?色咪咪的,大有西门庆勾引潘金莲时的色态。看的那妇人,都不好意思,转头看到别处去了,可见其色眼之毒,色相之谗,色是假,闹是真,偏以色来惹事而偏偏又不好色,真是趣人趣事。
来到酒店不叫酒,反打问酒店主人在哪里,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保送酒来时,武松闻了闻说不好,要换。一闻便知好坏,说明武松的确是个酒鬼。这酒也的确不怎么样,不然,那妇人就不会“留些上等酒下来”。这会儿武松不是闻,而是尝了,说明武松品酒的功力。又说不好,那妇人又“留了一等上色好酒”给武松,武松才说“这酒略有些意思”。他这换酒的法儿,与鲁提辖要剁肥躁躁瘦躁躁的做法如出一辙,而双方的做法也近似雷同。所不同的是武松醉了,鲁提辖清醒着。鲁提辖是假经略相公之名要肉,郑屠不敢不依,而武松是酒鬼姿态要酒,妇人酒保不能不从。管你武松如何刁难、挑拨,妇人就是不动声色,事事依着,谁叫你是“上帝”呢?来的都是客,酒店就是为上帝服务的。
武松一看闹不起事来,于是放下酒另做文章,问老板姓什么?酒保回答:“姓蒋”。武松反诘:“却如何不姓李”?这明显是在挑事,但又不失酒鬼的身份,因为酒后都喜欢胡言,这就很有趣,再次说明武松是个趣人。也正是这胡言,招来了不满,妇人认为他是喝醉了,“来这里讨野火”(按:即为野食,意为讨便宜),酒保说他是“不省得了,在那里放屁”。妇人、酒保只是动气不动手,还认为他是个醉鬼,在这里发酒疯呢。当武松问他们在说什么,借此引出事端来,酒保就是不告诉武松,把的住自己的嘴巴,又免得武松生事。武松这一招不灵了,又使出更无理的招,要那妇人陪自己喝酒。酒保这一下沉不住气了,不得不呵斥武松,并明确告诉他那妇人是老板娘子。这一呵斥是呵到好处了,一是水到渠成,到了该呵的时候,不呵不行,二是呵出了酒保对主子的忠心。武松一听这呵,知道火候到了,便说:“便是主人家娘子,待怎地?相伴我吃酒也不打紧”。武松一进门便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妇人,这里又有意来戏弄那妇人,明确的很,目的就是通过那妇人激出蒋门神来。那妇人哪知此目的,她对武松已够宽容的了,谁知武松得寸进尺,如此无理,也实在忍不下去,那妇人听罢武松之言,边骂边奔出柜台来。她不得不骂,她不能不奔出柜台来,她是蒋门神的老婆,有蒋门神撑腰她怕什么。小管营的快活林,蒋门神都敢夺,这小酒鬼,更是小菜一碟,看来她是想上来亲自动手教训教训这酒鬼了。这正是武松求之不得的事。武松将桌上那桶酒泼在地上,抢入柜台,按住那妇人,提起来,把那妇人丢在大酒缸里。迎上来的酒保一个个也被抛在酒缸里,另两个被武松打的在酒地里爬,真是滑稽的很,真是好一个“快活林”!
武松好酒,连闹事都离不开酒。鲁提辖是在肉店闹事,下了一阵“肉雨”,无处不是肉,武松快活林酒店闹事,泼了一地是酒,真是无处不是酒,一个肉香,一个酒香,闹事都闹出花样来了。鲁提辖、武松都是趣人、趣事、趣闻也。
还有在孔家庄酒店闹事,醉打孔亮及溪边打狗也颇有喜剧特色,堂堂一打虎英雄,老虎都打的死,这里连一只黄狗都对付不了,反被黄狗耍的跌落溪中,也的确好笑,这里不罗嗦、读者看看《水浒传》便更觉有趣。
素面抹布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21 10: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趣人武松
灿烂海滩
金圣叹在评价李逵时,多次用到“趣人”、“趣事”、“趣语”、“一团天趣”之类词语 ...
灿烂海滩 发表于 2010-1-21 10:02


如今还需加上一个趣人——灿烂海滩
不是趣人,解不得如许趣事
妙哉!
灿烂海滩 | 2010-1-22 18: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还需加上一个趣人——灿烂海滩
不是趣人,解不得如许趣事
妙哉!
素面抹布 发表于 2010-1-21 10:24



    ---------------------------------------

兄台赞誉愧不敢当!呵呵。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24 23: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有趣,呵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肯定有奸情...
落落大方 | 2010-1-25 0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百家讲坛也讲过
灿烂海滩 | 2010-1-25 08: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不清楚的公孙胜
灿烂海滩
小时候读《水浒传》,特别喜欢入云龙公孙胜,看他那打扮:“头绾两枚朋松双了髻,身穿一领巴山短褐袍,腰系杂色彩丝条,背上松纹古铜剑。白肉脚衬着多耳麻鞋,绵囊手拏着鳖骨扇子。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胡。”身长八尺,道貌堂堂,威风凛凛,生得古怪,颇有一番神仙风范,加上这“入云龙”的绰号,又增添几分神秘感。特别是对阵斗法时,只见他,拔出那松纹古剑,口中念念有词,喝一“疾”字,顿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会又雷声大振,把敌人颠下马来。还有战乔道清时,最过瘾。乔道清一念咒,就把费珍手中的钢枪飞将起来,直刺公孙胜,而公孙胜一念法咒,把剑一指,秦明手中的狼牙棍也飞将出去,迎战钢枪。一会又是一条黑龙,一条黄龙飞在空中相斗,一会又飞出青龙,一会又飞出白龙、赤龙,五条龙在空中飞舞,公孙胜左手仗剑,右手把尘尾望空中一掷,那尘尾在空中打了个滚,化作一只大鹏,直冲五龙,只听得天空刮刺刺一声巨响,那五条龙被打得鳞散甲飘,望北军头上打将下来,变成泥块,打得北军头破血流,叫苦不迭。真像今日之科幻电影一样,看得使有眼花缭乱,浮想联翩。心想,我要有这本事多好,钦佩不已,羡慕不已。
开始研究《水浒传》了,对儿时的想法,不但觉得幼稚,而且转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反觉得公孙胜这个人物不可爱:一是形象干瘪,不丰满,不典型,模式化得很;二是书中的这些斗法,虚幻得很,只是吸引读者的眼球,没什么现实意义,反增加了几分迷信色彩。它不像《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小说,书中所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诸路神仙及妖魔鬼怪,以及围绕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有、也不可能有的事。而《水浒传》则不同,它是以历史中发生的事为蓝本,写的是当时社会中的人,再加上这些光怪陆离的情节,就不伦不类了。
公孙胜这个人,是不是历史上宋江起义中的三十六人之一,我不知道。但在最早记载水浒故事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是有这个人物的。可是在《大宋宣和遗事》里又找不到他的故事,只是名单上有个空名。就连智取生辰纲这么有名的故事,也把他排除在外,也不知是秦明还是燕青取代了他。在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赞》中,也干脆把他给开除了,压根儿就没他,好像销声匿迹了,在尔后的元明杂剧的水浒戏里,就更难觅其身影,也不知道是我不小心看漏了,还是真没有,从此他就从人间蒸发了似的。《大宋宣和遗事》中的三十六人,在元明杂剧水浒戏中,绝大多数都露过面,不知是为什么,公孙胜这位在“遗事”中名列前茅,在《水浒传》中高坐第四把交椅的人,却被作者们给忘了,真不可理解,也说不清楚。
一个一向不被重视的公孙胜,到了小说《水浒传》里,又突然冒了出来,还让他坐上第四把交椅,冠以副军师之职,写得神乎其神,又不知为什么?我还是说不清楚。
在《水浒传》中,公孙胜的故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劫取生辰纲;第二部分是被戴宗、李逵请上山后的一系列战斗,前前后后,有十六回书提到或者有他的故事。劫取生辰纲,上了梁山之后,他又没事可做了,其实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梁山有很多大的行动,比如长途奔袭江州劫法场救宋江、还道村接应宋江、三打祝家庄等等,公孙胜不是闲居梁山不动,就是请假回乡探母,好像这些事,与他无关似的。这个人物,被《水浒传》作者安排得若有若无,也说不清楚是为什么?
再来说说智取生辰纲吧。公孙胜是个道行中人,应该在道观里修身养性,不谙世事。他不能象鲁智深、武松本来就是尘世中人,又是假和尚、假道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离不开江湖人的风格。智取生辰纲管他公孙胜什么事?一个道人,不好好在家修炼,去劫什么生辰纲,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再说公孙胜有吃有穿,家里还有三间茅房的不动产,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家中自有田产山庄,老母自能料理。”生活还不错,转入红尘干什么?有人说,这是他身在道门,心怀世俗,反映其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说法就不靠谱了。劫生辰纲是为什么?恐怕参加劫取的人心里都清楚,拿高参吴用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图个一世快活”。这哪里有对黑暗现实不满的意味?不是吗?劫取生辰纲以后,白胜不是拿了自己应得的一部分,藏在床底下地里,慢慢的去“快活”去了吗?阮氏三兄弟不也是拿着自己应得的部分回石碣村享受去了吗?公孙胜一个道门中人,拿着这些金银珠宝何用之有?再说生辰纲虽是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不义之财”,你去抢,如果抢来是用它来济贫,做善事,还勉强说得过去。他抢来了占为己有,私饱腰包,“图一世快活”,与蔡京占有有什么不同?“不义之财”还是“不义之财”,只不过换了占有者而已。梁中书的这“不义之财”是搜刮而来,你是抢来的而已,搜刮而来是用其权力淫威,抢来的完全是强盗行径。作为道人的公孙胜,去干这个勾当,也太不安分守己了。这一点,《水浒传》作者,就不如《大宋宣和遗事》聪明,《大宋宣和遗事》中干脆把公孙胜排除在外,不让他去干这违法的勾当,不让他增加一份这样的罪名。
公孙胜是个道人,能掐会算,更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点豆成兵。又自幼好习枪棒,学成多般武艺,也可算得上半个真人。在与高廉、乔道清、辽国斗法中,他力敌千军,一支护送生辰纲的队伍,只杨志一个武夫带着十几个军健押送,对付这伙人,真是小菜一碟,他一个人完全可单独拿下的事。再说一个人干,影响面还小,独吞这十万贯财宝,更能图几辈子快活,何必不自己去劫,非要长途跋涉去郸城县找帮手呢?这郸城县有三个名人:晁盖、宋江、吴用。论名声,宋江最大,他为什么不选宋江,而选晁盖呢?无非是找帮手嘛!如果找一个会谋划的,不如找吴用或宋江,找会武艺的,就更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就是个武林高手,更何况还有道术。千里迢迢来找晁盖,说不清是为什么?何况他还不认识晁盖,找到了晁盖,他就那么有把握知道晁盖会同意跟他合作,干这不法的勾当?这一切都说不清楚。
他把这十万贯“不义之财”的信息送到,他的任务就完成了。智取过程中,吴用、白胜是主角,他是配角。上梁山火拼王伦,林冲是主角,他又是龙套。梁山脚下,与何涛等追捕的官军厮杀,阮氏三兄弟是主角,他还是配角,只是施展法术助三阮一臂之力。只见功夫,不见其性格。作者始终没有对公孙胜这个人物,进行过很好的刻画。作为梁山上坐第四把交椅的重要人物,其形象显得特别苍白。
大概《水浒传》作者对他没有更多的构想,第二十回上梁山后,到第四十一回,在长达二十一回书中,作者干脆让他在梁山上休息。除第三十二回在梁山上让他与宋江见上面外,就没让他露面。到第四十二回干脆放他的长假,让他回老家探母去了,一走又是有十二回书不见其身影,这大概也是作者无奈之举了。
公孙胜回家探母,是受宋江影响的。宋江上山后,晁盖就把他老父亲、弟弟宋清及家人接上了山,让其父子团圆。因而钩起公孙胜了念母之情,想家也说得过去,这也是作者无奈。不放他回去,又无事可写,不如回去名正言顺。回去了,不让他回来也不合适,因为《水浒传》还有近三分之二的章回没有展现,一个道中人,不好好为道,上山去做了强人,干了那么多违道之事,罗真人以“吾弟子既脱火坑,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自宜慎重,不可妄为”、“此非出家人闲管之事”,不让他再次下山,也是有道理的。可是公孙胜事前与戴宗、李逵说的理由,就前后牴牾了。这里他说:“一者母亲年老,无人奉侍;二乃本师罗真人,留在座前听教。”他过去“一向云游在外”(见“戴宗智取公孙胜”一回中吃面老者对戴宗介绍时的话)。智取生辰纲后,他一直留在梁山,老母在家就有人奉侍了?罗真人就不要他听教了?更何况他还说过“家中自有田产山庄,老母自能料理”,这就说明老母身体健康,生活完全可自理,无需要人奉侍,怎么刚过几个月,老母就要人奉侍了呢?这不是互相矛盾吗?这只不过是作者放他“长假”,找的托词而已。
长期放他的“长假”也不是个事儿,公孙胜总是个水浒人物,又是九天玄女三十六人名单中的第三号人物,就此让他打住,也不合适。再说《水浒传》后面还有三分之二的情节没展开,座次还没排,这“老九不能走”是当然的,还得请他出山。作者大概也意识,“放长假”虽然找到了理由,不让他出山也是不行的。于是作者又让罗真人开口了:“我本不教他去,今为汝大义为重,权教他去走一遭”,“你的老母,我使人早晚看视,勿得忧念。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罗真人是半个神仙,他哪是现在才清楚宋江、公孙胜都是上界星宿?才以“大义为重”?他过去让公孙胜下山,就对这一切应该了解得很。这时同意徒弟公孙胜下山,只不过又是作者找的借口。
总之《水浒传》作者写公孙胜这个人物,有很多无奈,不得不让他呼之即来,挥之则去,也正因此,公孙胜就成了个说不清楚的人物.
长远来看 | 2010-1-25 22: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像是妖道了,所以不清楚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灿烂海滩 | 2010-1-27 15: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吴用也有无用时

灿烂海滩

吴用,乃郓城县东溪村一乡学教师,《水浒传》中有首《临江仙》词,专赞他的好处:“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心。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这首《临江仙》虽有点夸大其词,有吹捧之嫌,但称其为“智多星”还是比较恰当的,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数他计略最多,智商最高。自智取生辰纲开始,到宋江墓前自缢身亡为止,前前后后用计高达六十二次,对梁山事业的初创、发展、壮大,对招安后历次战斗的取胜,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坐第三把交椅,任梁山的首席军师,是当之无愧的。

吴用,毕竟不是神,神还有犯错的时候,何况他还是人,是人就没有不犯错误的。比如为救在江州吟反诗下死囚牢的宋江,他也是煞费苦心的。宋江被捕之后,在黄文炳的建议下,江州的蔡九知府便写了家书给父亲蔡京报喜请功,为争取时间,决定派神行太保戴宗,作神行大法直奔东京。从江州到东京开封,直接北上即可,也不知道是戴宗认不得路,还是《水浒传》作者的地理知识缺乏,却让戴宗过长江、穿湖北、入河南,又转向东北方,绕到了水泊梁山脚下去了。戴宗是为蔡九知府送家信的,又不是专程到梁山报信的,何必经过梁山呢?作者只考虑到让这封家书落入梁山人之手,却没有仔细设计这条路线的正确与否,这显然是一错误。这错误不点出,觉得可惜,故添上几笔,无非是作一趣事写入文中,以娱读者。

这家书马上被朱贵,连戴宗一起送上了梁山。吴用一见蔡九知府家书便计上心来,决定写一封假文书。这假文书谁来写呢?梁山之上没有这等人材,吴用马上想到圣手书生肖让“会写诸家字体”,还“知他写得蔡京笔迹”。于是请戴宗带上五十两银子送去,“请”他到泰安州岳庙写碑文,又烦戴宗带上五十两银子去“请”刻得好图书玉石印记的玉臂匠金大坚。戴宗是依计而行,一切顺顺当当地完成了,肖让、金大坚的家属宝眷也“请”上了山,二人也无后顾之忧,可安心落草,按吴用的要求,假家书写好后,图章也盖上了,戴宗带着这假家书也回江州去了。这里,我又要写上几句题外话,来说说戴宗。这戴宗也不是省油的灯,在江州牢城当院长就没少黑囚犯的钱财,大概是黑惯了,不黑不行。作者安排他多走了不少冤枉路,他也没吃亏,还赚大了。吴用“烦请戴宗打扮作太保模样,将了一二百两银子,拴上了甲马,便下山的”,吩咐他是给肖让、金大坚各五十两银子,戴宗照办了,多下来的银子不就落入戴宗腰包了吗?戴宗连句多谢也没说就回江州了。正是因吴用无用,在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上,盖上了玉著篆文的“翰林蔡京”讳字印章,不但没救出宋江,反把戴宗也赔进了死牢。

还有攻打杭州城时,宋江只知杭州城是由方腊大太子南安王方天定把守,手下四个元帅有二十四员大将,七万余军马,但对敌军的实力估计不足。首次交锋虽小胜,但第二次交战,金枪手徐宁便被毒箭射中身亡,郝思文被俘,让敌人杀了,并把头颅用竹竿挑起示众。张顺想潜入城中,放火为号,里应外合攻城,也都因为对敌人的防御系统不了解,冒险行动,白白丧了性命。且不说卢俊义那边战斗中还有周通、张清、董平、雷横、龚旺几位兄弟阵亡。与卢俊义会合中,又有索超、邓飞牺牲。面对这么多兄弟一个个离开,吴用也无计可施,显得特别无能,好不容易使了个佯输诈败,诱敌离城强攻之计,结果杭州城不但没拿下,反让梁山元老之一的赤发鬼刘唐惨死在城门闸门之下。吴用最后不得不承认“此非良法,这计不成,倒送了一个兄弟,且教各门退军,另作道理”。真是有点江郎才尽之感。

吴用的得意之作,可以说就是“智取生辰纲”了。仔细分析一下,也不见得高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智取之前,吴用就说过:“我已经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 ,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晁盖听了大喜,颠着脚道:“好妙计,不枉了称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好计策!”这个好计策无非就是后面用到的智取生辰纲了。晁盖既然是颠着脚叫大喜,这计策当然好得不得了,无懈可击。事实是否如此呢?非也。

可以这么说,智取这条计策,可击之处太多,漏洞百出,细节的考虑太不周全。比如说地点的选择就是个问题,黄泥岗就在县城以东十来里,这么大笔财富,在离城如此近的地方,又是本县人在本县范围内作案,不是找麻烦吗?再说杨志押送生辰纲,还要途经那么多山,只要在外县劫,劫了逃回郓城县,麻烦也就没那么大;二是人员的选择上也有问题,劫夺生辰纲的总共八人,除公孙胜、刘唐外,其余的都是当地人,晁盖更是闻名,为压取镇鬼的青石宝塔而被天下英雄所知,在郓城县当地就更不用说了。吴用是个乡学教师,教学多年,学生无数,家长认识的也不少,多少也算个名人,你不认识人家,人家却认识你,这两个亲自上阵去抢劫,不是找死?三是在安乐村王家客店住店登记时问题更大,当负责填写住客登记簿的何清问:“客人高姓”?是吴用抢着回答:“我等姓李,从濠州来,贩枣子去东京卖。”人家只问你姓什么?并没有问你是做什么买卖的,吴用说这么多废话,这不是不打自招了吗?生辰纲事发后,沸沸扬扬地传说是“一伙贩枣子的客人,把蒙汗药麻翻了人,劫了生辰纲去”,晁盖明明姓晁,非要说姓李,又正是个贩枣子的,推着七辆江州的车儿,事情就这么巧,给联系上了,何清不就是把这一系列巧合的事连在一起,告诉了其兄何涛,何涛不就很快破案了?!还有错用了白日鼠白胜,白胜就住在安乐村,晁盖等人又偏偏选中住在安乐村。吴用智取生辰纲时,又是请他挑了担酒,在黄泥岗上下蒙汗药的,挑的明明是酒,见人问,说是醋,酒是香的,醋是酸的,一闻便知,这也去骗人,这案子还有不破之理?

劫取生辰纲前,吴用一再强调,人多做不得,晁盖家的庄客一个也不能用,选择黄泥岗这偏僻的去处,也是认为越秘密越好。可是正因为吴用无用,只考虑大方针,忽视了小细节,也正是这些小细节的漏洞,使得劫取生辰纲很快就案发,白胜被捕,晁盖、吴用等逃之夭夭,最后无处可藏,只好上梁山。生辰纲虽劫到了手,案子也破了,这算哪门子妙计?如生辰纲劫了,又无人知道,案子永远破不了,那才叫高明!

有些朋友问我,生辰纲为什么一定要智取呢?力取也完全可以取到。他们认为,劫取生辰纲的这八个人,除吴用、白胜外(其实他俩也有些武功),其余六人个个武艺高强,晁盖、刘唐更是了得。而杨志一方,人虽多,有十来个,都管、虞侯,饭桶三个,吴用、白胜完全可以搞定。十来个军健也不是对手,杨志虽有本事,那也敌不过晁盖、刘唐、三阮等人,力取完全同样可得手。这个看法也是有理的,不能说不对。但从文艺作品的欣赏角度看,力取就没智取更有戏剧性,更精彩绝伦了。

劫取生辰纲事败露后,晁盖、吴用等唯一的选择就是上梁山避避。王伦的嫉能妒贤,在江湖上早已传开,吴用说三阮撞筹时,阮小二就对吴用说过:“先生,你不知,我弟兄们几遍商量,要去入伙。听的那白衣秀才王伦的手下人都说过,他心地窄狭,安不得人。前番那个东京林冲上山,殴尽他的气,王伦那厮不肯胡乱着人,因此我弟兄们看了这般样,一齐都心懒了。”阮小七、阮小五也接着说出王伦妒贤,不接纳人,吴用听了不会当耳边风吧?生辰纲事发,宋江向晁盖通风报信,又是吴用首先提出上梁山入伙。当时晁盖就提醒他:“只恐怕他们不肯收留我们。”晁盖怕他们不收留的理由,虽未明说,实际上指的也是王伦嫉贤妒能之事。此时吴用还说:“我等有的是金银,送献此与他,便入了伙。”吴用这话一说,说明他对王伦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他对王伦的不收留他们一事,更无良策,而且又把问题看的过于简单了。

梁山水泊边,吴用又与追杀而来的官兵大杀了一场,闹了这么大的动静,上梁山,王伦敢不敢收就摆在眼前了。这么个大问题,吴用此时还未考虑,迟钝的很。他只是在王伦的接风宴上察颜观色,才看出端倪,定下了火拼之计,让梁山上的旧头领自相残杀,以坐收渔利。这里虽然有吴用聪明之处,但也有点缺陷,做得太损了点。聪明之处在于他通过宴上的交谈及人们的表情,看出问题,定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缺陷之处是他借刀杀人,做了婊子,又立了牌坊。王伦拒好汉于山门之外,想独霸梁山的臭名早在江湖上风传,再说王伦、宋万、杜迁、朱贵等本事又不济,而且杜迁等三人对王伦的作为也有反感,何必要让林冲去火拼呢?就凭晁盖等一班人用武力逼迫,王伦也只得乖乖的让位,再说王伦虽有错,也错不该杀,这火拼一计,也正说明吴用也有无用时。
长远来看 | 2010-1-27 16: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吴用果真“无用”,不过也是,本来就那么大点的事业,还闹得死于非命,真是无用了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安子昕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27 17: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浒,个个是英雄。不过,结局都不大好。
一 花 一 世 界
灿烂海滩 | 2010-1-29 08: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当透顶的卢俊义

灿烂海滩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的《水浒全传》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中,托塔天王晁盖中箭身亡,梁山山寨请来了游方到此的大名府僧人大园和尚为晁天王做功果道场。一日无事,宋江与之闲聊,宋江问起:“北京,园大师龙华寺住持。”那大园和尚说道:“头领如何不闻河北玉麒麟之名?”如果按照这个版本(这也是我惯用的版本)看,这一问一答都存在问题。宋江应是问号,不应当是句号。这是标点符号上的错误。另外,应该是大园大师而不是该版中的“园大师”,这是称号上的错误。大园和尚的回答更是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了。另外,如按有的版本写的,宋江是问北京的风土人物,大园和尚的回答也显得突兀的很。卢大员外那么闻名,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大园和尚也无须首当其冲就介绍。总之,作者在这里,是无事生事,目的是为了引出卢俊义这个人来。但是却写的特别生硬,不自然,别扭的很。好了,言归正传。

宋江、吴用听了大园和尚提起玉麒麟卢俊义之名,“猛然省起……北京城里是有个卢大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是河北三绝;祖居北京人氏;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宋江心血来潮,以“梁山泊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为由,想勾得此人上山。吴用又是个喜欢显派足智多谋的人,一句“小生略施小计,边教得本人上山。”从此,就决定了卢俊义厄运连连,霉事频频。

吴用化装成算命先生下山了,身边带了个凶神恶煞、又聋又哑的假道童李逵,无形中带有几分神秘,又有几分好笑。他还打出了“讲命谈天,卦金一两”的高价,走到哪里都引来几十个孩子凑热闹,很自然地招惹路人注目,引人注意。这卢俊义又是个好猎奇的主儿,认为“既出大言,必有广学”。就象现代人认为的一样: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钱是不会走错道的。于是便把吴用请进家门,为自己算上一命。这一算,卢俊义就上钩了,要倒霉了。

算命先生最大的本事就是察言观色,揣摩对方的心理。其特点是:一惊一乍,故弄玄虚。吴用当然也不例外。问了卢俊义生辰八字后,就假模假势地算将起来。他是有备而来,有目的而来,一算就迅速进入状态。铁算子原本是放在桌子上的,万籁俱静。突然间,只见他拿起算子,往桌子上一拍,一声大叫,一声“怪哉”。这不怪也怪,这一拍大叫,惊心动魄,就使算命人提心吊胆,三魂悠悠了。卢俊义受此一惊,当然也失色,很急切地想知道算命的结果如何。这结果当然是凶卦:“员外这命,目下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家私不能保守,死于刀剑之下。” 卢俊义起初当然不信,这也是吴用早就料到之事,吴用高就高在这里。于是他面容变色,退还算命银两,起身便走。而且边走边叹曰:“天下原来都要人阿谀谄佞!罢!罢!分明指与平川路,却把忠言当恶言”。这一言一行,怪异的很,这对卢俊义又是一激,不信不可,表示“愿当指教”。于是吴用口若悬河,胡说了一通,临行前还把所谓命中的四句卦歌留在了卢俊义家的白粉墙上,卦歌曰:“芦花丛上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然后是扬长而去。

一般人对突如其来的事情,多数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有备无患,小心为好。特别是这血光之灾,当然更是令人寸心如割、坐立不安了。既然此灾可避,何不试试。卢俊义决定去吴用所指的千里之外的东南巽地了。这一步迈出,就落入了吴用的圈套。到千里之外的东南方去,水泊梁山是必经之地,这是吴用事先设下的陷阱,只等卢俊义来了。而卢俊义也知道,此行要经过水泊梁山,行前他准备了四方小旗,上书:“慷慨北京卢俊义,远驮货物离乡地。一心只要捉强人,那时方表男儿志!”车上还备有一袋熟麻绳,用来绑梁山贼人用。碰上这伙山贼,正如他所说:“平生学得一身本事,不曾逢著买主!今日幸此机会,不就这里发卖,更待何时!”与李逵一交手,李逵便大叫:“员外,你今日中了俺军师妙计,快来坐把交椅”,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明知受骗上当,卢俊义口中只管叫苦,但是又不甘心,非要去拼个你死我活。杀到水边,上了贼船,自己又不识水性,当然就成了渔人手中的”鱼肉“了。
来时就准备和梁山作对,作对时也明知受骗上当,梁山人马又不愿单挑,采取车轮战术。卢俊义憋了一肚子气,被捉上山,任你好话说尽,死打烂磨,卢俊义硬是不答应上山落草。吴用的计,虽骗得了他出门、上钩、入瓮,但是入伙的目的没有达到,很没面子。吴用也不是吃素的,当然不肯罢休,于是想出了更好的计策:一面强留卢俊义在梁山“略住数日”,一面差李固回家去“报平安”。临别时,吴用特别叮嘱李固:“你的主人,已和我们商议定了,今坐第二把交椅”,然后又逐句解释“卢俊义反”的藏头诗,之后又唆使李固“便可布告京城,主人决不回来”。吴用这一着够狠毒的,这哪里是去报平安,这完完全全是去“报丧”,从而绝了卢俊义的后路,卢俊义日后回家,等于是送肉上砧了。卢俊义又毕竟是一介武夫,多武少智,斗心眼哪里是吴用的对手呢?明明说好是“略住数日”,左一个头领做东,右一个头领请客,前前后后在梁山“略住”了四个多月。卢俊义哪知是计,又一次上当。等他四个多月后回家,这黄花菜早就凉了,生米也煮成了熟饭,媳妇跟了李固,家产改姓李了,等着他的唯一出路,就是下大狱等死。

梁山好汉只是要人,不是要命。卢俊义回京必遭此一劫,宋江、吴用是清楚的。于是他们先派柴进、戴宗赶赴大名府,面见蔡福,软硬兼施,用重金收买、以武力威胁。蔡福拿到这一千两黄金,如烫手的山芋,不敢吃,又不敢放。只得好好伺候卢俊义,同时上下打点、贿赂,以保全卢俊义的性命,最后总算免了卢俊义一死,发配充军。这就给梁山好汉半道劫持创造了机会。谁知半途又杀出了个程咬金,燕青杀了公人,救出卢俊义,又遭人告发,让公人将卢俊义再度抓回大名府。最后是石秀跳楼劫法场,震慑北京城,留住了卢俊义性命。宋江、吴用得燕青报信,派出五十员好汉攻打北京城,最后勾得卢俊义上山坐了第二把交椅。

好端端的一个河北第一等长者,大名府的首富,本可以在家好好享享清福,颐养天年。就因为名声太大,树大招风,被人羡慕,遭吴用等人逼上梁山。而且这一“逼”,可害的卢俊义好惨,简直是有国难投,有家难回,还险些丧命。一个富豪顷刻间就变成了“匪”。原本要他上山,是看中了他的本领---可抵挡官军的缉捕,打退官军的进犯。但是在卢俊义上山后,在抵御官军这方面,作者并没有让卢俊义发挥多大的作用。再说卢俊义是第九十一个上梁山的,在他上山之前,梁山已经拥有象马军五虎将中的四员大将,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中的七员大将,步军十头领中的九人,水军八头领中的全部,而且以前还多次击溃过前来进剿的官军,再把卢俊义弄上山来有这个必要吗?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胡适先生在《水浒传考证》中说的好:“于是施耐庵不能不潦草了,不能不杂凑了,不能不敷衍了。最明显的例是卢俊义的一大段。这一段硬把一个坐在家里享福的卢俊义拉上山去,已是很笨拙了。”聂绀弩先生也说:“梁山何以非他(指卢俊义)不可,地位又何以这样高,均不可解。至于被诱上山的过程,完全儿戏,毫无现实意味。”(《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长远来看 | 2010-1-30 15: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灿烂海滩

水浒中最没劲的就是害卢俊义上梁山了,生生把人家一个好好的家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造孽哟
灿烂海滩 | 2010-1-31 13: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幻想多多的杨志
灿烂海滩
在水泊梁山众多好汉之中,青面兽杨志可以说是最不识时务的一个。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他背的家庭包袱太重,总以为自己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是“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点污了”,总觉得“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这个想法虽然没有大错,但是,他错就错在认不清时代,又跟不上时代,存在的幻想又多多,这哪能不碰壁呢?这也就决定了杨志仕途必然多舛。
道君皇帝要盖万岁山,派了十个制使去太湖搬运花石纲。采运花石纲,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采集的花石又多,往往要用一个船队来运送,这船队就叫花石纲。加上这花石有的又大又重,就要特制些大型船只来装运,船一大,航行速度就慢,于是就征集了数千役夫来划船、拉纤。船一大,沿途的阻碍也多,这船队所到之处,经常是见桥拆桥、见屋拆屋。而皇上派的这些采石特使,又乘机大肆搜刮,使大批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因此成为方腊起义的导火索。杨志就是这十制使之一。据《宋会要稿•食货》四五之十四载:宋朝曾为纲运官制制定“全纲一千五百里转一官”的晋升标准。这对幻想多多的杨志来说,正是他实现他光宗耀祖、仕途迁升的大好机会。可是他偏偏把握不住。其他九人都平安返京,惟独杨志在黄河遭遇风暴,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既是一个船队,人家都能顺利闯过风暴,平安航行,怎么就他时乖运蹇呢?是不是太注重这次升迁的机会,像押送生辰纲一样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而结果是物极必反,人家能战胜风暴,而他就不能呢?我认为:根据杨志这个人的性格、为人,这个可能性是大大存在的。
本来天灾人祸是难免之事,失陷花石纲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是他怕追究罪责,稀里糊涂地选择了外逃避难,这就自己让自己有口难辩了,难怪朝廷要缉拿他归案。
等到朝廷大赦,杨志不用再躲再逃了,本可以守着家产好好过日子。可杨志却不是这样想的,他变卖了家产,“收的一担儿钱物”,“回东京去枢密院使用”,干什么呢?“再理会本身的勾当”。说穿了,就是用贿赂的办法,买回殿司府制使的官职,结果是“把许多东西都使尽了,方才得申文书,引去见殿帅高太尉”,但是其结果却是出人意料:
高太尉把从前历事文书都看了,大怒道:“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到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把文书一笔都批倒了,将杨志赶出殿司府来(十二回)。
有读者会认为:这是高俅有意在陷害杨志。我认为不是。高俅与杨志前世无冤,现世无仇,不象他与王进是前世冤,与林冲是现世仇。高俅此时所说的很有道理,既符合实情,又符合朝廷法制。丢失了花石纲,首先应该回京来说明情况,听从处置,这才是正确的选择。杨志以逃避的方法对待,就太不负责任。大赦了又来求职,何人敢应?!高俅这样处理,也算是秉公执法了。
杨志买上告下,将带来的金银财宝都使尽了,还是被高俅给赶出了殿帅府。因穷得无法度日,为了生存,不得不卖掉祖传的宝刀。卖刀碰上了没大虫牛二,一气之下将牛二杀死。原本好不容易由逃犯变成了平民,这回又沦为杀人犯了,好不悲惨!
这残酷的现实、无情的打击,像晴天霹雳一样朝杨志袭来。照理说他应该面对现实清醒清醒了,放下那沉重的家庭包袱,丢掉幻想,好好反省反省。但是事与愿违,杨志却始终是幻想太多,难以自拔。
杨志充军到了北宋大名府,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一听杨志对案情前前后后的禀告后当即大喜,并当厅开了枷,留在厅前听用。杨志瞅着这实现幻想的机会又来了,他当然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在来的道理。他哪不晓得梁中书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女婿?!他哪不知晓蔡京与高俅是一伙、是当朝祸国殃民的四大奸臣之一?!他更清楚梁中书“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是他实现幻想最有力的靠山。他也顾不上这么多了,有奶便是娘,“杨志自在梁中书府中,早晚殷勤听候使唤”,深得梁中书赏识,想提拔他做个军中副牌,月支一份请受。杨志听罢真是受宠若惊,当即表示:“人应过武举出身,曾做殿司制使职役。这十八般武艺,自小习学。今日蒙恩相抬举,如拨云见日一般。杨志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这一段话说的肉麻得很,既有吹捧之意,又有效忠之心,既是表明态度,又是发誓告白。感激之情又无以言表,所以在比武场上他真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斗了一把。“看周谨时,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枪点,可见其卖力、狠。梁中书之所以把杨志这个囚犯破格提拔为军中副牌,一方面是有点爱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想找一个可靠的、武艺高强的家丁,使其私人使用。杨志被委任的是军中副牌,可是他不是生活、工作在军营,而是养在梁中书府里,这就是明证。
蔡京的生日快到了。梁中书为报岳父提携之恩,搜刮了十万贯金银财宝,准备送到京师为蔡京祝寿,谓之为生辰纲。这生辰纲的来路,连远在他乡的赤发鬼刘唐都知道是一套不义之财,生活在梁中书身边的杨志焉能不知这财宝的来路呢?杨志应当比刘唐更清楚。对这套不义之财,杨志的态度鲜明的很,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安全送往东京;目的明确的很:效忠主子,“当效衔环背鞍之报”,借以实现自己的幻想。
杨志为押送生辰纲是费尽心机的。他分析了去东京路途多强人的特点,乔装成运送货物的客商,采取悄悄连夜上路的种种方式,以求一路平安。其实他错了,他没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他明知道派都管、虞侯去监护押送,是夫人对他的不信任,却以为得到了梁中书“我叫他三个都听你提调便了”的口谕,得到了领导权,就可以一切随心了,他又错了。岂不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道理,更何况杨志得意忘形,忘了自己是个“囚犯”,而老都管竟是“夫人行的人”。梁中书是傍了夫人才当官的;他更忘了,在老都管面前争领导权,无形中就是得罪了老都管,这就埋下了矛盾的种子。他以为有了梁中书这个招牌,他就可以为所欲为,对待军汉就可以对待奴隶一样,用藤条无情地抽打。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绝对的领导权,他又错了,而且是彻底错了。他不知道要顺利押送好生辰纲,关键在于押送的这班人马能否齐心协力。而这班人马如何齐心协力的关键又在于:团结好老都管、虞侯,体恤军汉们的辛苦,以心换心,才能同心同德。可惜杨志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只知道送到、快送到,自己就有希望了,考虑的完全是自己的如意算盘。快,只有打,所谓快马加鞭吗??结果呢?老都管、虞侯及众军汉反而结成了“统一战线”,杨志反成了孤家寡人,众叛亲离,这生辰纲不被劫才怪呢?生辰纲被劫了,他不反省,反而怪老都管等“都是你这厮们不听我言语,因此做将出来,连累了洒家!”真不讲事理,无药可救了。
上了梁山之后的杨志,是否就放下了“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的沉重包袱,没有这多多的幻想呢?没有。上梁山之后,杨志虽也英勇作战,奋力搏杀,那只是听从将令而已。在反对招安的行列里就难觅其踪影,难听到他有这方面的言行。排座次后大闹菊花会上,没有他;盗御酒扯诏书,没有他;宋公明三败高太尉,高俅被俘上山,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他也没有什么表示,他是随大流去欢迎高俅。可以说上梁山后,既看不到他反对招安的一举一动,又听不到他的一言一行。可惜他命短,胜利前病死于丹徒,不然的话,他真可以好好过过官瘾,去实现他的幻想。
长远来看 | 2010-1-31 14: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将门之后,难免会有“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的心结。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

主题

19

回帖

1083

积分

五福临门

精华
1
猫币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