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长远来看 于 2010-3-28 11:15 编辑
22
一开始战役进行的顺风顺水,军行三十日,到达了刘彻指定的目的地——浚稽山下,一路上匈奴只是一味避战,也没经过大的战斗。李陵很渴望一战成名,一看目的地到了,就立刻把经过的山川地貌描绘下来,让一个很精明的小校带着回来给刘彻报捷。这一点上李陵比他爷爷强多了,很注重自我宣传,相当有现代意识的。那小校特能忽悠,小嘴叭叭的把李陵的这次征战说的就和当年霍去病长驱直入封狼居胥样精彩,听得刘彻是心花怒放大喜过望,立刻就把小校升了官,并在宫内大摆酒宴,以示庆贺。就在这时,噩耗传来:李陵全军覆没,他自己更是难以说起,居然投降了匈奴。
匈奴之所以不在李陵挺进匈奴腹地过程中和他交战,摆明了就是诱敌深入,别以为马背上的汉子不懂兵法。等李陵的武装大游行进行的差不多了,部队也整的相当疲惫想回家时,那可就是来的去不得了,匈奴的骑兵部队立刻像群狼一样围将上来了。关于战斗的具体过程,肯定是相当艰苦卓绝的悲壮了,因为李陵的5000人马几乎是全部战死,只有400余人突围出来回到了大汉,被俘的极少,投降匈奴的,恐怕就是绝无仅有的李陵一个了。但说李陵领5000步兵深入匈奴转战千里,和匈奴十万精骑苦战三月之久,斩杀匈奴一万多人,说的匈奴那些勇猛尚武的剽悍汉子真的如豆腐一般任人砍瓜切菜样宰割,实在也让人无法全信。因为李陵的好人缘,弄得书呆子太史公司马迁舍命为他说情,在大肆夸大他的战绩后,还想当然的说他投降匈奴是另有图谋,以求将来能有机会报答大汉(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刘彻大怒,认为司马迁为了给李陵求情就不顾事实满嘴跑舌头的胡说八道,而且还讥讽贰师将军李广利,就把司马迁下了大狱处以了残酷的宫刑(阉割男人成太监)。
别小看这个很不人道的宫刑,那可真是很高技术含量的活计。晚清时期太平天国洪秀全洪天王领着队伍打进南京“小天堂”后,感觉是革命已经成功,该是享受享受的时候了,就修了一座豪华无比金碧辉煌的天王府,也弄了个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老婆太多了自己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担心有那么一两个忍受不住寂寞一时红杏出墙去请了天王府中那些男太平军将士帮帮忙,捡顶现成的绿帽子带上真是不好玩的紧了。存在即是合理,原来太监这玩意还真是少他不得,放心呀,就忘了上帝是谁开始和历代皇帝一样制造太监。结果是弄来少男无数,阉割下来却是杀人无算,愣是一个太监没造出来。司马迁老先生算是幸运,没遇上洪天王而是遇上了手头有很多高技术阉割人才的汉武帝,才留下性命写出了《史记》。
两千多年后,一代美男子汪精卫投降了日本人,做了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号汉奸,打出的旗号却是“曲线救国”。汪精卫一代名士,读书甚多,想必一定看到了太史公司马迁给李陵的辩护词了,受到“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的启发,才发明了那个劳什子的“曲线救国”了。如果说汉代汉奸李陵投降匈奴是别有隐情情有可原,那么“曲线救国”的现代汉奸汪精卫是不是也就该给予平反?真是岂有此理了。
其实汉初去古不远,人心淳朴,轻生死重气节,如苏武被匈奴羁留19年,就是不降(其实也就是一句口头承诺,匈奴待人还是很不错的,苏武就是不答应投降,匈奴人也没有建造白公馆渣滓洞之类的特殊场所供苏武专用。苏武还在那边取了媳妇生了孩子,时不时还有大汉叛将如李陵之流来看他,大家在一块开心喝酒,日子也过得去,倒也不是天天榻冰卧雪的凄苦哟),那才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如李陵的“彼之不死,另有图谋”,实在也另类的让人不敢苟同了。司马迁因为李陵的缘故,受了宫刑,受辱之后,发愤著书,未免挟恨怀私,于是就不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和他的忠勇战将卫青霍去病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惜墨如金点到为止,却皮里阳秋的热衷于描述他们之间的八卦新闻,记下一段“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视之”后,还特意说明刘彻是有同性恋嗜好的,弄得这一对英主良将之间,倒像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猫腻似的。一部“史记”,号称天下良史之最,也免不了作者个人好恶而失之公允,史书岂可尽信哉。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