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代诗歌审美取向拥有多种可能的指向——这是一种类似于“百家争鸣”的繁荣现状(或此现状的能指)存在的前提。毛时代政治对文学(艺术)的粗暴干涉导致了多数国人僵化的文艺思维。学校的语文教育教条、刻板,粗暴而目的明确。一定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出版行业的畸形、国民读书比例的低增长都与此不无关系。教育将语文与文学的关系割裂,断章取义地留存一小部分借以宣扬其存在的合理性。80年代起,欧美现代后现代文学流派的作品、理论被大量译介至国内。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段畸形而混乱的高速发展时代。诸多自以欧美文学大师为其师其长其祖的所谓知识分子甚嚣尘上。世纪末,时间终于淘去了一大部分沙子,涌现出一批极具时代气息的作家。而商业化的大潮带来的浮躁社会风气又让文学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阅读在普通国民生活中的位置每况愈下。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解构主义思潮近年在国内的巨大影响似乎也是一种必然。
当代先锋诗歌(或称“民间写作”,对立于“学院派”、“传统”、“知识分子写作”等词)流派纷呈,主张各异,然而仍有其共同点。比如坚持与生存现场/现世的靠近(俗世此在,事象写作);解构的风行(怀疑、智性写作、反思、批判);坚定的“现代汉诗信念”(诗歌形式与内质上的努力探索/回归,为现代汉诗体系建构,对传统持批判态度,否定欧美文学传统阴影下的现代汉语文学)。2000年盘峰诗会后,先锋诗歌逐渐在国内诗坛取得主流地位。然而体制内写作在毛时代遗留的悲剧性体制(文联、作协、高等学府、主流媒体)内仍然强势。时至今日,笔者周围仍然有许多热爱文学的青年对当代文学毫无概念。只知道五四作家群、红色文学、阶级文学等等被刻意划出的文学界标内的所谓“文学”,而毫不自知。论及当代只知道郭敬明等一干小丑。身处重重束缚的体制中而去热爱去追寻本当自由的文学,可笑还是可悲?
然而先锋诗歌终究还是在被接受。官方也逐渐给了先锋诗歌位置(虽然吝啬)。边缘与主流、体制内外、民间与官方、先锋与传统等等一系列前些年被多数人置于二元论的对立语境中的词汇,其界限正在模糊。两大诗歌阵营论争有所减少,文本渐有趋同态势。虽然仍有争议,但一种大的共存的现状在中国当代诗坛已然确立。
在这种“共存”的状态下,诗歌审美必然成为多向度的存在:智性、灵性、象征、浅表达……这对建国以来的模式化的汉诗未尝不是一种解构。文学本身拒绝一元,因此而具生机。当代诗歌审美取向具有的未知的可能性指向,或许是其发展的前提。至于今人大可不必为异己之论唇枪舌剑。文学史的话语权还是交给时间的好。诗之大者,有容乃大。
刘斌
09.9.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