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鸿门宴——历史之宴

  [复制链接]
查看10209 | 回复42 | 2010-1-3 12: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不仅是决定了一个历史瞬间,还在于两千多年来,还没有人认真分析过,刘邦何以能够从鸿门宴上全身而退,也没有人体验过刘邦在鸿门宴上的九死一生,更没有人理解鸿门宴上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鸿门宴被政治化解读成了阴险狡诈。

    项羽跟着叔叔着造反起义,无非是建功立业,得封一块地方享受荣华富贵。结果自己拼死拼活拼掉秦军主力,眼看江山握,不想被才能不如自己的刘邦抢了头功,抢了被封为王的机会。莫说是“力拔山兮”、英雄盖世的项羽,换谁都咽不下这口恶气。所以,项羽一听到刘邦要自称关中王,并用秦王子婴为相,立刻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但是,很快就发现,这很可能是有人从中挑拨。项羽自然不能受人摆布。这才有了刘邦亲自前来谢罪的举动。

    以项羽的秉性,不会善罢甘休。自己立了大功,并且几十万大军在握,绝不能让刘邦把关中王热热乎乎地攥在手心里,就是刘邦已经吞进肚子里,也要吐出来。否则项羽岂不在天下人面前丢尽脸面?所以,长风卷地认为,当时的项羽有上中下三策:

    一是刘邦自己撞死;二是刘邦把关中王让出来,三是斗不过刘邦,自认倒霉。

    刘邦不会自己撞死,要想个办法;刘邦也不会乘乘地让出关中王,要想个办法。总之,就是要斗一下刘邦,斗不过就只有打倒牙往肚子里吞了。项羽想的什么办法?

    项羽的办法就是摆一场鸿门宴。

    刘邦是酒徒一个,酒风也不大好,又爱使性,口无遮蔽拦。酒场一开,喝到高兴处,刘邦得意忘形之下,不知说出什么话来。项羽在作人态度上非常正统,讲究对人彬彬有礼,但又火暴脾气。好了,这样一对活宝,会不会在酒场上翻脸?以项羽的武功,刘邦还有活命吗?

    如果刘邦识破项羽的这招,那么刘邦在酒场必然如坐针毯,再用话语刺激一下,刘邦的胆子不被叮破,也要落下胆结石的毛病。

    刘邦前来谢罪时,称“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推托说有小人挑拨离间。项羽随口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是刘邦的手下人曹无伤说了刘邦的坏话。这件事情历来被视为项羽没有政治头脑的表现。在长风卷地来看,这正是项羽的高明之处。这样一说,明显给刘邦一个信号,项羽不受小人挑拨,不深究刘邦的过错,有意言归于好。既然言当于好,自然就是摆一场酒,大家喝个痛快,一醉方休。是的,一醉方休,刘邦怕的就是永休了。

    当时人评价“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除去其中的贬意成分,说明项羽的绝非后人评价的那样是一个政治低能儿,相反,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其指出挑拨者骗刘邦安心喝酒的举动,可能没有完全骗住刘邦,至少骗了后人两千多年呢?

    再看项羽对鸿门宴的安排,可谓滴水不漏。

    项羽自己作东,居于主位。安排自己的叔叔项伯同居主位,项伯是张良的朋友,张良是刘邦的朋友。明显有让刘邦放心喝酒的意思。另一方面,又安排亚父范曾作陪。项伯不主张杀刘邦,亚父又是坚决主张杀掉刘邦的鹰派代表,这样一对人物在场,一定有刘邦好受的。问题是,项羽又安排了张良作陪。这样以来,如果刘邦酒后失得,惹恼项羽,项羽一怒之下杀掉刘邦,正是有刘邦的朋友张良在场作证,无疑给了天下人一个交代,不是项要杀刘,是刘自己撞枪口。这样的安排是何等之妙?

    更让刘邦不能忍受的是,在这场酒宴上,项羽最年轻,却高高在上,更有当时德高望重的范曾、自己的儿女亲家项伯、和自己的朋友张良三个响当当的人物在场,当酒宴进行到一定程度,当有人挑逗或戏弄刘邦时,刘邦能忍住吗?刘邦能忍当场,以后还怎样出现在朋友面前?所以,即使没有其它意外事变,刘邦怕也万难活着离开鸿门宴了。

    以项羽如此之深的计谋,刘邦最后还是从鸿门宴上全身而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利于帮助刘邦脱身的因素都凑齐了,少一个因素都不行。细细数一下,这些因素不下几十个。

    1、项羽不想对刘邦痛下杀手,而是设法诱使刘邦自己往枪口上撞。即使刘邦克制自己不撞枪口,一场鸿门宴下来,也足以威服刘邦。

    2、项羽用心深沉,没有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任何人,只是自己暗中把握控制着事态。这或许可以说是项羽的刚愎自用,但毕竟还有一句话叫“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有时候又不得不自用呢。

    3、项羽只知道项伯受过张良救命之恩,是朋友关系,但不知道项伯一时高兴与刘邦结成了儿女亲家。否则项羽可能会另有计谋。

    4、项羽只知道张良曾作为刘邦的客人与刘邦关系不错,但不知道张良对刘邦佩服之至,叹谓“沛公殆天授。”否则,项羽就会想对张良出手救助刘邦预作打算。

    5、项羽只知道范曾一心杀刘邦,却没有想到范曾以七十多岁的老人,竟然如此沉不住气,竟然如此鬼迷心窍,使出几乎是下三滥的招数。

    6、项羽太聪明。以至设下如此瞒天过海的深计,几乎骗过了当场的所有人,最要命的是骗过了自己的两个关键人物——项伯和范曾。

    7、项伯是实诚人,一心认为项羽放过了刘邦,也不太关心侄子项羽的想法。所以当项庄舞剑时,知道范曾在使坏,结果嘛自然对项羽好,但障于张良的情面,项伯不能不出手救刘邦。否则,自己以后将无脸见张良,张良如果是刘邦的部下还好说,大不了撕破脸面,连张良也一块杀了。问题是张良是刘邦的朋友,张良是陪刘邦前来赴宴的,张良不可能被杀。那么如果刘邦被杀,项伯再见张良时,无形之中张良就会问一句话:“我陪着刘邦来赴,却被你们给杀掉了,叫我在天下人面前怎样作人?”,项伯岂不理亏?同时,项伯还障于儿女亲家的情面,也不能不出手救刘邦。这两个不能不出手,就导致了项伯必须付出一些真心救刘邦。

    8、项伯也只知道张良曾作为刘邦的客人与刘邦关系不错,但不知道张良对刘邦佩服之至,叹谓“沛公殆天授。”否则,项伯在救刘邦时就会有想法:“张良老朋友,既然你如此迷恋刘邦,就请你自己出手吧,别老指望我呀?我只能替朋友救朋友,不能替粉丝救偶像呀?”

9、项伯也认为范曾应该老谋深算,却没有想到范曾也会任气使性,耍小孩子脾气。当范曾向项羽使眼色时,项伯会想:“你忠心项羽的事业,我难道就不关心侄子的前程吗?项羽不是小孩子,杀不杀刘邦,人家项羽早就决定了,你使眼色有什么用?至多扫大家的酒兴,坏了一场好酒。唉,早知道你这样使性子,应该劝我大侄子不要请你老先生来喝这场高兴酒了。”如果真被项伯想中的话,项羽不请范曾作陪,那么范曾必然留在酒场之外暗中使招,怕有十个刘邦也插翅难逃了。

    10、范曾不明白项羽的真实意图。

    11、范曾不知道项伯与张良的朋友关系。

    12、范曾不知道张良很崇拜刘邦。

    13、范曾不知道项伯与刘邦的儿女亲家关系。

    14、范曾只知道张良是刘邦的朋友兼客人。所以,在范曾看来,从政治上说,如果杀死刘邦,对张良没有多少影响,大不了连张良也可以一起杀掉。杀张良只涉及张良所拥保的当时的韩王,而韩王势力很小,所以杀张良的政治影响不大。

    15、酒场上各人的位置也发挥了作用。“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也就是说,刘邦与范曾对坐,二项与张良对坐。范曾使眼色给项羽,最容易被刘邦发现。

    16、有了上述四个不知道和一个知道,范曾作出了轻率的动作。“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就是给项羽使眼色举玉玦,鼓动项羽痛下杀手。这个情况瞒不住对坐的刘邦,以刘邦的天赋智慧,刘邦马上就会明白,今天的酒不好喝,莫说贪杯痛饮,就是有了一肚子酒,也早早变成了冷汗。范曾好心办错事,不仅没能杀刘邦,反而救了刘邦一命。

    17、范曾德高望重,又对项羽忠心耿耿,因而可以倚老卖老,擅作主张。

    18、范增人生七十古来稀,心理上变成了老小孩。又因为急于杀掉刘邦,因而大耍小孩子脾气。

    能够擅作主张,加上小孩子脾气,范增最终叫来项庄剑舞。改变了宴会的走向。否则,仍照原样继续下去,刘邦继续如坐针毯,有人再故意搞些冷场,刘邦的精神怕有走向崩溃的危险!

    范增交代项庄:“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大意是,项羽不忍杀刘邦,言下之意,项羽也愿意刘邦死,不杀掉刘邦,将来会吃大亏的。这就是项庄知道的一切。

    19、项庄与范增一样,不完全明白项羽的心事。

    20、项庄不知道项伯与张良关系密切。

    21、项庄不知道项伯与刘邦结成了儿女亲家。

    22、项庄不知道张良崇拜刘邦。

    项庄的上述不知道导致了项庄没有借给刘邦祝寿之机痛下杀手,而是设计了剑舞之法,想找个借口杀刘邦。结果,引来了项庄更大的迷惑!

    从项庄方面来看,最好的办法是,在剑舞过程中,挑逗戏弄刘邦,引得刘邦发火,以便假戏真演,以怒对怒,挥剑杀死刘邦。这正合了项羽的心思所在,刘邦的发火就是自己往项庄的剑尖上撞,是自己寻死。刘邦被一个地位较低的人以舞剑为借口戏弄,很难克制不发火,在张良这个既是朋友又是自己客人的面前(项庄只需知道这些就可以了),在项伯这个儿女亲家面前(这一点项庄不必知道),被戏弄而忍气吞声,以后将无颜见朋友、见亲家。特别是,项羽年轻,比起刘邦来算得上晚辈,又因为同朝为臣并曾并肩作战而为朋友,现今是酒宴主人,刘邦若忍气吞声,以后见到项羽将抬不起头来,这一点项庄是知道的。所以,只要没有别人搅局,项庄找借口杀刘邦可以说十拿九稳。更重要的是,项庄如此做,还为项羽做足了文章,避免了项羽被天下人质疑的不利局面。

当项庄请求剑舞时,项羽很随意很自然地答应:“诺”。别看这一声简单之极的“诺”字,表明局面完全在项羽的控制之下,也说明了项羽的深藏不露。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在这里,项伯不是出卖侄子项羽的利益,是不得不这出手。项伯看出了范增的计谋,酒场上在坐的各位应该也都看出来了。项伯不出面,那么,就该是项伯如坐针毯了,对面张良的眼光只要扫过来,意味着“我陪朋友刘邦来喝酒,你们想杀刘邦,随便!如果当着我的面,在今天这个场合杀了刘邦,我也无颜见天下人了。项伯老朋友看着办吧!”项伯因此要为朋友两胁插刀。而且一旦出手,又加上儿女亲家的一层关系,更需要出大力气保护刘邦。因为,就亲家一层关系来讲,项伯要么不出手,刘邦也怪不到哪里去;如果出手,就必须真出手,否则就成了伪君子。所以,项伯要“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伯如此做,还有一个不得已的苦衷。

    项伯的苦衷是,刘邦是听项伯的建议才来见项羽的,实质是照顾项伯私下见刘邦,为项伯在项羽跟前打圆场。如果眼睁着让刘邦死在项庄的剑下,项伯于心不安。三个因素加在一起,项伯必须出面做足文章。

    这样又涉及到三个因素。

    23、项羽不知道刘邦在一定程度是项伯请来的客人。否则,项羽会有其他考虑。

    24、范增不知道刘邦在一定程度是项伯请来的。否则,老爷子应该考虑其他招数,不能折项伯的面子。

    25、项庄不知道在一定程度上刘邦是项伯请来的客人。否则,项庄会考虑抗范曾的命。

    26、项庄迷惑。项伯与项羽同坐主位,范增居次席做陪,说明项伯的地位高于范增;项伯当时的官位是楚国左尹,大致相当于副宰相级别,项羽是楚军一部的主将,说明项伯与项羽大致官级相等。范增毕竟是项羽副手和部下,权力上,项伯高于范增一级。项伯是项羽的季父,即亲叔叔,而范增虽则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属干爹性质。所以,项伯要比范增更亲近项羽。如此以来,一个地位、官位、亲疏关系都稍差的人下令行刺,一个更大的人物却亲身阻挡,项庄又无法从项羽默然的眼神中读出最高指示,一身好剑术又如何使展呢?怕得是项庄剑尖招呼刘邦,只是做给亚父看;剑锋回舞则向季父暗通心声;至于刘邦该死不该死,则只能听天由命了,最好是刘邦自己被吓死!如此三心二意,也真难为了项庄一介武夫!如果项伯与张良不是对面坐;如果项伯坐陪席,范增坐主席;如果不是项伯出面陪练;如果……,只需一个如果,怕是项庄的剑尖早就跑到刘邦的肚子里与心尖歃血为盟去了!

    项伯、项庄叔侄二人对练,能不能练到无休无止?从项庄方面来看,一定会纠缠不休。至于项伯,会慢慢生出怨气来:“张良老朋友,我只能适可而止,刘邦虽是你的朋友,我也不能不考虑我侄子项羽的利益。老朋友再不出手,大家就没面子了。刘邦亲家,我出手救你,大家算是开个玩笑,你如果完全靠在我身上,我也就只好不客气了。项羽大侄子,你是今天的主人,再默许项庄这样胡闹下去,对大家都不好了,出面说一声吧,否则,叔叔也不能给你挣脸面了。”所以,叔侄对练到一定时候,即使刘邦装傻充楞,项伯最终会先撤手的。而不等项伯撤手,项羽就会提前止住项庄。因为,在对练过程中,项庄的杀机尽露无遗,再允许项庄杀刘邦,无疑等于项羽杀刘邦,这是项羽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也就是说,项伯项庄对练到一定程度,局面开始现出尴尬迹象。这样就引出了救刘邦的最重要因素。

    27、张良在场。

    28、张良对酒场上的一切明察秋毫。如果张良有一点疑问的话,也是对项羽“更愿意刘邦死,还是更愿意夺刘邦的关中王之位”掌握不是特别准而已。

    29、张良看似局外人,最后却因为项伯的出面救刘邦变成了关键人物。张良如果把救刘邦的心思完全靠在项伯身上,那么他就将成为被历史耻笑的小人。张良救刘邦,只要方法得当,对项羽也说得过去,对项伯更是必须如此。对项庄可以说不必考虑。至于范增嘛,张良甚至可以要挟:“老人家,今天,你要想杀刘邦,就需先杀张良!”也就是说,范增也夸何不得。

    30、张良必须出面。张良能看出,项伯项庄不对练,各方都不好交代,但时间一长,项伯就会尴尬,再长一些,就将陷项羽于尴尬之中。所以,到时候张良必须出面。

    31、张良聪明绝顶。张良出面救刘邦,不是当场解决,而是出去找来了刘邦的部下。部下救上司,合理合情。张良如此做的言下之意是:“你们要杀刘邦,我只给刘邦找个帮手来,你们有办法杀掉刘邦,那是你们的本事。仗势欺人,不仅不光彩,而且让天下人不服气。”

    32、在项伯、项庄对练时,刘邦克制没有发火。项伯的刻意掩护,不仅让项庄的剑尖找不到刘邦,甚至连项庄戏弄刘邦的眼神也被遮蔽掩过去。刘邦自然没有必要发火。即使刘邦为自己被戏弄心生不快,也要克制一下,否则对不起张良,对不起项伯,甚至对不起项羽。毕竟项羽只有希望刘邦死而没有必杀之而尽快的心态,刘邦如果发火,自己找死,岂不也让项羽小瞧自己了?

    33、刘邦随身带来了樊哙。樊哙是刘邦的朋友、部下兼连襟(挑担子),与刘邦荣辱与共。

    34、樊哙出身屠夫,最敢拼命。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於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看,张良何等狡猾。只是照实说了酒场上的情况,樊哙就舍命前来。如果樊哙不身兼朋友、部下和连襟三重关系的人;如果樊哙不出身屠夫,怕是很难做到如此。

    35、樊哙精明。《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樊哙既不仅与卫士争吵,也不纠缠,用盾撞卫士,带有一些开玩笑的性质,加上事出仓促和樊哙力大,迅速进入酒帐之内。如果樊哙与卫士纠缠,或者怒而拔剑,外面发作起来,帐内的项庄可能正好抓住了杀刘邦的把柄,连项伯也无法再出手。

    军门护卫不答应,樊哙抬盾推而倒之,真个是所向披靡。也只有屠夫出身的樊哙有此蛮力,能够如此恰到好处地行事。用盾推倒人,近乎玩笑,被推倒者只能怪自己力不如人,其他护卫见到樊哙只用盾,知道其发威并不伤人之意,当然也就不会刀剑真往要害处招呼。设想,如果换一个,大概只有另外两种结果,或者是无力推开护卫,最终被挡在帐在,吵闹起来,只会加重帐内刘老倌的危机;或者挥盾伤人,则一场混战立刻开打,帐中的刘老倌马上就会身首异处。壮哉,樊哙!


[table]
[tr][td]

36、樊哙先声夺人。《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樊哙来得突然,又怒目直视项羽,正在剑舞的项伯项庄叔侄自然要停下剑来以防不测。在此之前,项伯项庄的对剑,表面看似轻松,实质如果两大武林高手对命,谁先撤剑,谁就死于对方剑下。项伯撤剑,则前功尽弃,落个丢人现眼,以后无颜见个;项庄撤剑,同样也丢尽了范增的脸面,暗中还丢尽了项羽的脸面。酒场上只有项羽才有条件有能力有地位制止剑舞,但也会于名誉上有很大损失。樊哙的突然出现,正好解决了上述诸多难题。

    壮哉,樊哙!樊哙入帐,披帷而立(堵死门口,一副拼命架式!),面向项王(找对目标!),怒目而视(发威誓死!)。

    樊哙怒目直视项羽,还有一个对张良大大有利的副作用,就是为张良解脱。樊哙怒视表明他是自愿前来的,是前来拼命的,不是张良叫来的,为张良作为刘邦客人兼朋友的身份做足了文章。否则一定有人责怪张良多管闲事。

    樊哙怒目直视项羽,主要作用在于以这种无言的形式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决心,为留在酒场上寻机解救刘邦奠定基础。试想如果樊哙心平气和地进场,那么无论怎么说,项羽都可以借口:“今天我与你家主人喝高兴酒,你也找地方高高兴兴地喝酒去吧!”樊哙将没有留下的理由。而樊哙的怒视无疑是引火烧身,明言“自己有怒气,此时此刻其他事情都要放一放,先解决我的怒气,否则就先杀掉我!”项羽自然不会杀樊哙,杀了樊哙就不容易再找刘邦的茬子了。

    樊哙进帐并怒视项羽,是一招其险无比的险棋。虽然暂时停下了项伯项庄的对剑,但时另一把现则血光满天的剑却因此震动。“项王按剑而跽”,古时候人们跪坐,臀部垫在脚跟上,跽则是挺起上身臀部离开脚跟,是准备随时一跃而起的姿势。就一般说来,人们碰到突然事件,总是先愣一下,再采取其他动作。而在鸿门宴上,项羽一见樊哙进帐立即按剑,说明项羽心里是有准备的,其准备来源于希望刘邦死以及“项庄剑舞,意在沛公”的缘故,按剑动作正是这种潜意识的表现。而项羽一旦按剑,则说明项羽的心理迅速向痛杀刘邦的方向倾斜,接下来,稍不风吹草动,刘邦、樊哙君臣二人必然死于乱剑之下。问题是樊哙是个屠夫,被一般人视为鲁莽之辈,他会不会把事情做砸了?

    不会的!因为项羽的心理还没有完全倾斜到痛杀的地步,项羽还有克制,项羽更有智慧控制局面。

    项羽并不与怒目直视自己的樊哙直接交手,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出口询问:“客何为者?”一句三问:谁?来干什么?为什么?更高超的是,这一句问话,在场的任何人都可以回答,避免了直接问樊哙而恶化局面的情况,本质上是缓和事态的有效手段。

    项羽的问话最好由张良来回答,并且必须由张良回答。细细回味起来,项羽问话中带有一些质疑张良多事的意味:“你为什么招来樊哙?”张良的回答同样巧妙又趣味横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张良紧接项羽的问话,又有意拉长声调,进一步缓和气氛。实质却有四层意思:这是沛公的部下,是贴身护卫,有事时自然要与沛公在一起;贴身护卫会以性命保护主公,这是樊哙怒目示威的原因;项王你大人大量,没必要与一个小护卫一般见识;樊哙这小子火爆性子,见火就着,拼起命来不分生死决不罢休,号称鬼见愁!

    够不够趣味?表面上不紧不慢,骨子里却是劝戒项羽,髓心里更有字字咬牙!

    张良的回答不仅趣味,而且圆滑之极。把樊哙说成是刘邦的参乘贴身护卫,那么张良就可以圆满解释自己出门而樊哙随来的一切。言下之意:“我出门方便,碰到樊哙,他因为是贴身护卫,非常关心刘邦,问起来,我就留实答来。他一听便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非随我来不可。总之,是他自己要来,与我无关!”哈哈,多么的坦荡!而观事迹,从没有作过刘邦的参乘,张良此言无疑是临事应变,随口道来,并给在场的各位一个交代。可以说,樊哙只有以参乘身份出现才合情合理。大家都心知肚明,刘邦曾经与项羽并肩作战,在酒场上的各位应该都见过刘邦手下勇将樊哙,如此勇将又何曾做过刘邦的参乘呢?即使做,也是今天临时做一做而已,说明刘邦对今天的事情有些准备,也是合情合理的。哈哈,张良之滑头,以至于此!

    当然了,张良不紧不慢说话,进一步缓和气氛,也符合项羽的本意。

    项羽又何等机敏?“壮士!”一声喝彩,基本遏制住了樊哙怒气继续膨胀的趋势。再一声“赐之卮酒”,危机暂时揭过一边。

    只有张良和项羽两个聪明绝顶之人才能做到如此精彩!

    接下来就看樊哙如何表演了,也要看刘老倌的造化了。

    项羽吩咐“赐之卮酒”,大意不过是“给壮士端杯酒来”,结果端来的却是满满一大斗卮。卮与斗卮的区别大致相当于现今普通小盅与生啤扎杯的区别。面对如此大杯,一般人难免眉头紧皱,樊哙敢皱眉吗?不敢!眉头但皱,便是示软,气焰消杀,还凭什么保卫刘邦?更不能口中不净,否则,提剑的项庄定然有话!在长风卷地看来,用斗卮盛酒,完全是项羽身边下人们的私下作怪。因为,樊哙进帐时,用盾把军门护卫撞得人仰马翻,令项王手下好没面子,下人们看在眼里,气在心头,正可借机杀一杀樊哙的威风!接酒在手的樊哙但有犹豫,那些下人们至少可以搞点嘲讽的模样出口恶气!樊哙若忍不住发作,他们正可鼓噪以图杀掉樊哙(刘邦的小命自然玩完儿!当然这并非是下人们所考虑的,他们才不会管这些!有些人就唯恐天下不乱呢!)。樊哙毫不犹豫地把酒一饮而尽,顺利躲过一劫。

    局势至此缓和没有?缓和了一些,但仅仅稍有缓和而已。须记住,樊哙进帐时,项伯项庄正在剑舞,因这一变故才暂时住手,但二人的剑不可能马上入鞘,项羽的手也可能没有离开剑柄呢。所以项庄必然暗中使劲,项羽不会掉以轻心,怕的项伯也暗起杀心。所以此时的追魂索不仅仍然紧套在刘邦的脖子上,而且更收紧三圈。樊哙要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摘掉这条追魂索,稍有不慎,死神提索就走!这无异于拆除炸弹上的引爆装置,无异于让使惯屠刀的樊哙,用手术刀实施开颅手术。此时的樊哙成为焦点,也真难为樊哙了!

    项羽是个性情中人,既然来了樊哙这个不速之客,自然不会轻易放过。项羽自己豪爽,自然也喜欢豪爽之人,见樊哙饮酒如此豪爽,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赐之彘肩!”大意是:给客人拿条猪前腿肘子来(如果换个不豪爽的人,项羽必然有索无味之感,也不会再赐肉了)!下人拿来一条生肘子,樊哙又毫不犹豫地把放盾在地,把肘子放在盾上,拔出腰间宝剑,切一块丢进嘴里一块,切一块丢一块,风卷残云,一番狼吞虎咽,一条生肘子倾刻而尽,豪爽之气更上层楼,直把在场诸人看得目瞪口呆,却把项大英雄看得心中若有所思。

    这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篇章,是刘邦摆脱死神的转折点,也是刘邦最终活命关键因素。

    37、樊哙吃生肉。

    这个“生”字必须大谈特谈,必须大谈特谈出其中的滋味。鸿门宴不仅是酒场上那几个人在喝,而且一直持续到今天,每个读者都是这场盛宴中人,都在喝着其中的美酒。而所有的酒味尽由这个“生”字而出,倘若不细解这个“生”字,美酒则仅是辣酒而已,焉能醉人?

    长风卷地查过较《史记》晚出的《汉书》和《前汉纪》二书,发现后二书都提到鸿门宴之事,但都没有提及樊哙所吃的肘子是生是熟的问题,或者避而不谈,或者只写作肘子,而没有“生”字。大约是后二书作者认为樊哙吃生肘子不合情理。人都是吃熟食的,吃生肉,往往被视为野蛮人,以生肉待客,更悖常理。或许后二书的作者意识到,司马迁写作“生肘子”,可能是意在刻画樊哙的豪爽性格,但太过夸张,故而据理删去司马迁特写上去的“生”字。

    司马迁著《史记》向以严谨著称,虽然偶有夸张笔法,如“怒发上冲冠”之类,但这种笔法一望便知是夸张而非据实,并且也有逻辑基础。但是,用夸张笔法解释樊哙吃生肘子,就很难说通了。因为,它的夸张意义并不能一望便知,也没有太强的逻辑基础。

    有人或许会说,司马迁原本没有特写“生”字,“生”字是流传过程中后人加上去的。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因为,如果没有“生”字,一般人读到该处,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樊哙吃的肘子是熟的,后文又说樊哙拔剑切肉就不是豪爽而是莽撞了,不合为客之道!

    因此,长风卷地认为,这个“生”字是严谨的司马迁特意写明的,其中必然另有深意,绝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生肘子”不外乎有三种情况:一、的确是生的;二、半生不熟的;三、实际是烂熟的,被樊哙说成生的,即假生。到底是那一种可能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肘子是另外从厨房取来,不是酒宴上已有的。从当时的座位安排来看,席上诸人实行的是分餐制,每人面前一张餐几、一套餐具、一套酒菜,项羽身边的下人不可能从别人餐几上取肉给樊哙,至多项羽示意下人从自己的餐几上取肉。由于酒宴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项羽餐几上的肉食已经吃残,用残食赐人,不是待客之道。

    就取肉的人来说,在生、半生、熟三种可能性中,长风卷地认为,那位取肉人取半生肘子的可能性最大。设想,如果下人取来一条带着血丝的生肘子,无疑是给爱面子的项羽脸上抹黑,搞不好只会自讨没趣;而取烂熟的肘子给樊哙吃,那位取肉人又心有不甘。前次用大斗杯盛酒,没有看到樊哙的笑话,再有机会,那些下人们还会再次捣鬼。

    东西都是现成的。前一天晚上,项羽不是下令次日会餐准备攻击沛公军队吗?会餐自然免不了杀猪宰羊。到半夜时分,刚与刘邦结成儿女亲家的项伯回营,一席话劝住了项羽,攻击令取消,猪肉羊肉不急着连夜下锅。到鸿门宴进行到此时,大概正好有刚下锅的猪羊肉。取肉的下人自然可以挑一个刚刚上色、刚刚杀去血沫的好肘子,拿来送给樊哙。不为别的,只业为门外护卫的弟兄们出一口恶气。想像着,豪爽的樊哙接过肘子张嘴便咬,却撕不一点肉,那种尴尬与窘态何等好笑?最好崩掉三颗门牙,岂不大妙?

    这仅仅是从取肉人当时的心理分析,如果从当时紧张气氛来看,取肉人只能是有此心而无此胆。试想樊哙接肉在手,由于其屠夫出身,对于生熟最在行,手上马上就知道肘子的生熟。如果发觉是生的,樊哙为了避免被人看笑话,只需嘟囔一句:“怎么是生的?谁爱吃生肉呢?来到吃生肉的地方就只好吃生肉了!”这就如同此前二百多年前,晏子钻楚王的狗洞一样,取肉人偷鸡不成反被嘲笑,项羽也大丢面子,取肉人还有命吗?莫说取肉人只是个一般人,只有一胆子,就是再借给他几胆子,他也不敢如此妄为!

    所以,刚取来的这个肘子绝非生肘子,而是樊哙吃出来的!

    为什么樊哙偏要把熟肘子吃成生肘子呢?这就要从樊哙的角度考虑了。

    首先,可以合理设想,当樊哙听到项羽吩咐赐食肘子时,就已经打定主意,即使取来的肘子烂熟得入口即化,也要装出一副吃生肘子的模样。樊哙是这方面的专家,樊哙出身屠夫,辨别肉的生熟自然老练,把熟肘子拿在手中,装模作样示之为半生不熟的技术也同样老道。也就是说,无论到手的肘子是生熟与否,樊哙铁定要视之为生肘子。司马迁特别注明“生肘子”,至少在这一点上发挥了刻画樊哙此时心理的作用,若没有这个“生”字,樊哙等肘子的形象就太呆板了。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可见,樊哙做得很从容。充分说明,樊哙对吃生肘子早有预谋。

    其次,看一下当时鸿门宴上形势就会明白,樊哙之所以把熟肘子当做生肘子吃,是另有所图。樊哙原本是进帐来拼命保卫刘邦的,但到此时此刻,樊哙的手中只提着一个盾牌。对方的项庄此时仍然提着宝剑在一旁虎视眈眈,项羽也按剑待发,另有项伯提剑在手,一旦发作必然与项羽、项庄并肩作战。所以,如果动起手来,樊哙即使盾牌也必无生机。樊哙的生死还在其次,问题是盾牌只能护身,无法搏杀,没有搏杀,就不可能威胁到项羽,更为主要的是樊哙急刻之间无法提着盾牌抢到刘邦跟前。也就是说,在动手的一瞬间,樊哙无法对刘邦提供有效保护。樊哙若想给刘邦提供有效保护,就必须能够威胁到对方,就是要有搏杀的条件,在搏杀中为刘邦赢得活命时间。要搏杀,就必须手中有剑,但此时此刻的樊哙不可能无缘无故拔剑。以当时危如累卵的紧张局势,只要樊哙的手靠近剑把,项庄就会扑身抢来,刘邦的丧钟即刻敲响!所以,樊哙把任何肘子都一律当作生肘子对待的唯一目的就是:亮剑在手!

    亮剑在手才有一拼。樊哙虽是粗人,却是心细如发。接过肘子,大概作了一下模样,表示肘子没有煮烂。然后弯下身,把盾放在地上,单腿下跪,把肘子放在盾上,待项庄的神经稍缓后,再抽剑切肉吃肉。至于肉味如何,只有鬼知道,吞掉就是!关键是,此刻的樊哙已经安全地持剑在手,单腿在地的身体正像压紧的弹簧,随时都能投入战斗,至少可以坚持到刘邦也能拔剑自保。这正是项羽的若有所思之处。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樊哙亮剑在手之后,如果动起手来,在动手的那一瞬间,项伯可能仍然宝剑在手,但由于刚刚保护过刘邦,到底参与哪一方,还会犹豫一下,暂时不至于参与战团。项庄剑不离手,与樊哙正好一对;项羽手按剑把一跃而起即刻就能参战,但樊哙出于保护刘邦的目的,不会与项庄纠缠,而会直取项羽,项庄同样也会随樊哙而来。由于樊哙是在拼命,加之勇悍不在项羽之下,不可能即刻死于剑下。因此,刘邦有机会拔剑跃起。刘邦本事即使低微,在保命的情况下,拼死一挣,也不至于倾刻就死。所以,动手之时,便是四虎搏杀。当时的局面是四虎同笼,十分微妙。开打之后,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加之帐内帐外都是自己人,可保胜算。但是,宴帐内毕竟空间狭窄,缺乏必要的回旋余地,在刘邦、樊哙拼命一搏的情况下,帐中之人谁也难保全身而退。没来由,谁愿与拼命者对阵呢?此前的二十几年前,大名鼎鼎的秦王赢政不就在挺剑而起的唐且面前大皱其眉吗?

    所以,樊哙亮剑在手就已经充分暗示,项羽必须设法结束紧张局势。而樊哙亮剑的关键正在于那一个“生”字!

    樊哙亮剑虽然明显是要挟项羽,但在项羽本人看来还是可以接受的。项羽与刘邦毕竟战友一场,并肩蹈过血河,虽然隔阂已生,也不好立刻刀剑相向,不服气不妨沙场上见,如此酒宴变战场,实非大丈夫所为。项羽虽然希望刘邦死掉,但并不想亲手杀掉刘邦,这是项羽的坦荡之处。所以,项羽必须进一步缓和气氛,以免四虎笼中剧斗。

    项羽换了一付询问的口气:“壮士,能复饮乎(壮士,还能再喝吗)?”好一个粗人樊哙,答话却绝无粗象,既得体又字字暗藏硬骨头,真乃英雄本色。

    38、樊哙发狠话。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表面上,樊哙的这句话是说自己豪爽,不惧喝酒,骨子里却是表明,自己不惧死,往日不惧死,今日更不惧死,今日来就是与刘邦共命的,谁敢动刘邦一个毫毛,就让他问一问我手中的剑!注意此时樊哙仍然仗剑在手。这样话确实对项庄乃至项羽有震慑作用。投鼠忌器的道理谁都懂!

    39、樊哙先发制人。

    樊哙继续说道:“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大意是说:“秦王因为滥杀无辜导致天下反叛,刘邦响应怀王与诸将的约定先平定关中,并按规定等候大王您的到来。遣将守关不过是防备意外而已。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赏,大王您反而听小人挑唆,要杀刘邦这样的有功之人。这是败亡的秦王的作法,我私下认为大王您不会这样做的。”这一段话说得有理有据,虽然与刘邦一样狡辩,但借口还是说得过去的。最重要的是,道破了项羽希望刘邦死的心思,并进一步砸实,将杀刘邦比作亡秦,等于堵住了项羽的嘴,以项羽的性格,总不至于强说自己就是秦王,非开杀戒不可吧?。尤其紧要的是樊哙最后以一句“我私下认为您不会这样做”结束,这句相当缓和又极其难于反驳。总之,樊哙这一段可以说是毫不留情面,咄咄逼人,最后大获全胜。在场的范增、项庄,乃至项伯等项羽一派人等,听起来如鲠在喉,却无从发作。可能连项羽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呢。好在项羽另有打算,并非必杀刘邦不可。

    40、项羽留樊哙坐陪。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项羽被樊哙的一席话说得张口结舌,只好转换话题:“请坐!”这正是樊哙要达到的目标,不堵住项羽的嘴,不把项羽逼得转换话题,樊哙可能很快就会被请出帐外,保护刘邦的任务就落不到实地。当然,项羽的“坐”字出口,项伯、项庄的剑也就随之退回鞘中,樊哙自然也收起宝剑。一场一触即发并改变历史的恶战就此暂被制止。

    实际上,樊哙大可不必如此得理不饶人,只需回上一句:“臣不敢再喝了,再喝,肚子里的那条生肘子就该浮上喉咙找牙齿算帐了!”大家一笑,气氛自然彻底缓和,相逢一笑泯恩仇吗?刘邦脖子上的追魂索自然化去,适当时候刘邦就可以起身告辞,溜之大吉!话虽如此,樊哙也绝不可能如此行事,只有像司马迁记载的那样,才合樊哙个性,方显英雄本色!

    樊哙的一席话暂时封死项羽部下发难的出口,但也使酒宴进入到十分尴尬的境地,气氛仍然微妙。刘邦脖子上的追魂索仍然没有离身!接下来就看刘邦自己的本事了。

    41、刘邦是酒徒。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如厕,有什么理由招樊哙出?因为刘邦是酒徒,是醉酒的专家,最能把醉相装的形神毕俱。刘邦如厕装些醉相出来,自然要人照顾一下,最合适的人选自然是贴身护卫樊哙了。刘邦至此暂时脱离危险,追魂索已经离身,但死神尚未远离。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但奇怪的是,后文都是刘邦与樊哙、张良等人设计逃回本营,并不见陈平回报项羽刘邦的情况。这期间陈平又做了什么事情呢?从刘邦与张良对话来看,张良是随着陈平一起出来,来到刘邦车骑附近,一定是张良留住陈平:“沛公醉酒,我先前一步看看如何,你再前去,以免沛公难为情,如何?”这是人之常情,不宜让高地位的人在陌生人前现眼。陈平自然答应留在原处,这才有了刘邦与张良安全对话的机会。刘邦与张良说话用不了几分钟,但刘邦临行之前要求张良:“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这样算来,刘邦回营最快也要半个时辰(一小时)。那么陈平会这样傻等吗?不会的,张良也不会让陈平傻等的。那么一定是张良与刘邦设计后,就先出来见陈平,借口刘邦醉酒未醒,不宜见客。陈平则转身复命,使得项羽、范增都忽视了刘邦的逃跑。问题是陈平没有见到刘邦的醉相就回身复命,是一种很不负责的行为。陈平是历史上著名的阴谋家,其聪明不在张良之下,只需看一眼酒宴便知项羽并无必杀刘邦的决心,也知道张良一出一进无非就是为刘邦逃跑打马虎眼。所以陈平乐得作个顺水人情,睁一只闭一只眼,听到张良“沛公酒醉未醒,不宜见客”之类的鬼话,同样以鬼对鬼,转身回帐复命。试想,如果项羽决心杀刘邦,陈平定然尽职尽责,绝不会讲什么人之常情,定然要亲见刘邦,并预作安排,刘邦是很难逃掉的。后来,陈平投奔刘邦,刘邦初见交谈之下,立刻拜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对陈平信任有加,很可能与这次在鸿门宴上的暗中相助有些关系。

42、张良作中人,说和双方。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张良的前段话不过是代替刘邦敬献礼物,不必多说。值得注意的是,项羽询问刘邦在哪里。项羽这一询问可能暗示陈平先前复命刘邦醉酒,项羽相信陈平的话,表面上说明刘邦的装醉很逼真。就刘邦装醉这一层面说,项羽此问表现出了关心朋友的意思。但是,项羽不至于如此轻信,陈平评价项羽“项王为人意忌信谗”,说明项羽的猜忌心很重,这也是许多脑子聪明的掌权者的通病。那么从项羽怀疑刘邦装醉这一层面说,项羽又在关心什么呢?刘邦离席半个时辰,时间不短,一定干了些什么,所以项羽问话的深层目的就是要张良说出来刘邦干什么去了。张良何等人也,自然明白项羽问话的各层意思,照单回话:“听说大王您责备他,脱身开溜,现在已回到军营了。”表面上直接回答,正如项羽的猜测,刘邦确实装醉,而装醉逃跑原因在于害怕被项羽责问,逃跑的结果是回到了军营。次一层意思是,既然回到军营,就会有所准备,项羽再想杀刘邦就比较困难了。最核心的意思是,刘邦的这一逃跑表明刘邦服软,表明刘邦听从项羽的安排。一句话,“刘邦吓跑了”,这正是项羽要听到的话。

    值得注意的是,张良的回话还为自己开脱得一干二净。张良的回答项羽的话中,一方面表明自己现在才回帐,目的就是拖延时间让刘邦逃回军营,张良作为刘邦的朋友该这样做,作为刘邦的客人,兼有项刘双方中间人的身份,这样做是应该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实话实说,不偏不向,目的在于保证项刘双方不撕破脸面。

    张良的回话还有另一个副作用,就是为陈平开脱。张良如此回话表明自己知道刘邦的潜逃,但瞒住了陈平,等于把所有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张良一方面有项伯的朋友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中间人,所以项羽无论如何不会为难张良。

    43、项羽达到目的,放过刘邦,双方共赢。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一般说来,酒场上不辞而别是非常失礼的行为,最容易引起酒席主人的恼怒。但鸿门宴上,项羽得知刘邦不辞而别之后,很平静,并没有因为刘邦的失礼而恼怒再生杀刘邦的念头。这一方面是张良说刘邦已经军营,杀刘邦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项羽达到了目的而放过刘邦。项羽希望刘邦撞死的目的在于夺取平定关中的首功,项羽逼刘邦就范的目的同样是让刘邦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总之是要刘邦让出首功,杀不杀刘邦只在其次,而且是以不杀为佳。

    从鸿门宴开始到刘邦装醉离开,刘邦一直称项羽为将军,相对应的是,除刘邦之外,其他人都称项羽为项王。“将军”与“项王”有非常之别。刘邦称项羽为“将军”意味着,自己与项羽还是楚怀王的部下,论功行赏都是一样的。而称“项王”意味着,据有平定关中的首功,事实按楚怀王与诸将的约定具有了王的地位。但到刘邦与张良设计潜逃时,刘邦则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刘邦已经改口称项羽为“项王”,言下之意让出平定关中的首功于项羽。当然这也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宁死也不当面称“项王”,由张良这个中间人代话则既表明了服软态度又保持自己的尊严。刘邦让功,正是项羽所要之物。

    刘邦逃跑表明刘邦已经被慑服,这是项羽大摆鸿门宴的核心目的。刘邦前来赔罪,如果项羽听过刘邦一套鬼话就放过刘邦,项羽就不是项羽了。所以项羽要设法威吓刘邦,让刘邦知道马王爷的三只眼,这个方法就是鸿门宴,当然,可能的话,设法让刘邦撞死在鸿门宴上,那是最好的结果。项羽威服刘邦的目标达到没有?达到了,刘邦急急如漏网之鱼,连起码的礼节都不顾地潜逃,就充分说明了这一切。

    项羽接受玉璧平静地置之于坐上,表明项羽接受了刘邦的求和要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说到樊哙在鸿门宴上立功时补了一句:“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正说明项羽在鸿门宴上心愿得呈。

    鸿门宴为项羽不仅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而且挣足面子,从项羽最初的计划来看,项羽是大获全胜。刘邦死里逃生,也是最大胜利。所以,鸿门宴最终的结果项刘双方共赢,皆大欢喜。

    项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兵法大师孙武子曾说“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项羽的这个鸿门宴正是不战而胜的成功范例。

    当然胜与不胜,还是看目标而定。项羽在鸿门宴中确定的战略目标是慑服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几乎没有出手,只是平静地控制着局面,最终导致刘邦落荒而逃。刘邦乖乖地接受汉中王的封号并之国就任,若非后来许多变故,有人挑拔刘邦再次造反,更兼得了另一位军事天才韩信的效命,刘邦几乎毫无反叛项羽的可能。因为刘邦自己到了汉中之后也是心灰意冷,以至于对老朋友萧何大发脾气;因为即使韩信投奔了刘邦,还发生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如果萧何追不上韩信,刘邦将很难打出汉中,那位被封为雍王的章邯足以堵住刘邦的出路。所以说,项羽的一场鸿门宴几乎奠定了项羽的天下大计。范增确定的战略目标则是杀掉刘邦,范增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所以范增发怒。

    政治的目的在于利益,杀人在其次。项羽看重的是利益,以慑服对手为手段;范增则以杀掉潜在对手为手段追求利益,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大凡卓越的政治家都采取是项羽的作法。所以,项羽并非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有高度政治智慧的大政治家。

    鸿门宴首先是一场人性之宴。不论是鸿门宴的策画和全局控制者项羽,还是心知肚明掌握全面信息并适时出手催动全局的张良,无论是刘邦作为一个受苦受难者形象,还是范增擅自行动意欲扭转方向,以及项伯、项庄、樊哙、陈平,甚至那位没有留姓名的取酒取肉的下人,每个人的举动都是先出于本性,其后才是政治目的,每个人都是先考虑别人,其次才考虑自己,率性而不自私,毫不作做,既保持了自尊又充分照顾到朋友的关系,是一群性情中人。尤其是,鸿门宴上的人物,个个聪明异常,个个做得让别人无话可说,这才出演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历史盛宴。之所以如此精彩绝伦,关键是每个人都坚持了一个原则:先作人,后作事!

    鸿门宴上,范增年纪最长,德高望重,最终却成为最大的一个悲剧人物。范增的人性表现无地可说,但问题是范增把鸿门宴的目标锁定为杀掉刘邦,实质上演变成他以七十高龄独战酒宴上每一个人,更要命的是,他对每个对手的情况几乎毫无了解,甚至了解到的更多是假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范增焉能不败?德高望重却惨败如此,又焉能不怒?满头白发竟被逼得发怒,岂非悲剧?范增的这一大悲剧根源在于他坚决要杀刘邦,为什么呢?

    范增坚决主张杀刘邦的原因在于,范增认为刘邦有天命在身,背地必然变成项羽的对手。鸿门宴之前,项羽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时,范增劝说项羽:“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的话中既有从政治举措中分析,又有天命方面的分析,两者都说明,刘邦并非只是作个关中王就心满意足的人,所以必须杀之而后快。在科学盛行的现今,人们会认为范增所谓的天命是迷信,没有道理。问题是从刘邦的顺利死里逃生来看,几十个因素必须一一到齐,只要有一个不到,刘邦都必死无疑。也就是刘邦的逃生完全是机缘巧合,巧得不能再巧,巧得就是今天讲科学的人也会认为几乎不可能。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竟然发生了,人们唯一的解释就是运气,运气不是天命吗?哈哈,天命,天命,鸿门宴一定还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鸿门宴中有一个让人很难理解的细节,就是樊哙喝酒吃肉后说的一段话中,主要内容是为刘邦辩护,其中有一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与刘邦在鸿门宴前夜在项伯面前为自己的辩护如出一辙。樊哙的这段话很明显与刘邦统一过口径。问题是,鸿门宴前夜刘邦与项伯说过之后,时间已经不早,加之面临杀身之祸,刘邦有没有闲时间去与樊哙等人统一口径?鸿门宴当日,刘邦前来见项羽,路上一定还会继续与张良商讨对策,又怎么有时间与樊哙等人统一口径呢?更何况,按常规刘邦见项羽时,樊哙等人不可能陪同,即使陪同也很难有说话机会,统一口径并没有必要。那么樊哙又怎么知道刘邦为自己辩护的说辞呢?替刘邦辩护,把刘邦入关的表现往好处说,诸如秋毫无犯之类,以樊哙的才能是完全能做到的,但把“遣将守关”的借口说得与刘邦一模一样就很难做到了。而且刘邦遣将守关原本不是“备他盗出入与非常”,目的就是备天下反秦诸侯,把“备天下反秦诸侯”说成“备他盗”,这是分明是在狡辩,以樊哙的豪爽性格,这样的话是很难说出口的。更为重要的是,樊哙后面还说了“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同样与刘邦一个腔调,樊哙怎么能够了解这么清楚呢?换一个角度讲,刘邦、项羽两支反秦队伍,都是白手起家,征战频繁,不可能像王庭那样设置史官记录重要人物的言行。也就是说,鸿门宴上各人的言行以及细节都不可能被完整地现场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司马迁写作这篇《鸿门宴》时,所看到的历史档案可能只是一个大概,并没有多少细节。由此可知,这个鸿门宴必定是被司马迁生花妙笔渲染而成的。更明确地说,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鸿门宴之事,但绝非我们今天所看的这般惊心动魄,巧合得无以复加。司马迁为什么要如此写呢?

    比较一下司马迁记述其他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惯例,也可以发现司马迁对待鸿门宴的不同寻常之处。项羽在救赵的钜鹿之战中,一举重创秦军主力。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司马迁前后用字仅仅七百余字;而司马迁叙写鸿门宴则足足用了一千七百多字,几乎是钜鹿之战的三倍。尤其对钜鹿之战的战斗过程,司马迁仅用了短短二十六个字,“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读来酣畅淋漓,令人折服千古。如此惜墨如金的司马迁为什么用那样超长的篇幅大写特写鸿门宴呢?由此我们又想起,洋洋洒洒一千七百多字的鸿门宴,转折点全在一个“生”字上,司马迁为什么又把鸿门宴写得如此神奇无比呢?

    长风卷地认为,司马迁如此不惜笔墨地大写特写鸿门宴,目的只有一个:渲染“刘邦是天命所授”,刘邦的死里逃生是天命所授,刘邦的的夺取天下称帝也是天命所授,非人力所能为。

    司马迁是不是一个“天命观”论者呢?

    项羽在死前曾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天亡我,非战之罪!”大意是“是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打仗不行!”司马迁对项羽评价说:项羽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却用“天亡我,非战之罪”作借口,真是荒谬!

    很明显,司马迁对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是持批评态度的。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项羽的失败完全是他自己的错误造成的,怨不得老天爷。“天命观”认为“万事万物天注定”,“非天命观”则否定天命所授,认为成败自取。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正是“非天命观”,后世学者也大多赞同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几乎成为一桩铁案。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大矛盾,司马迁用“天命观”评价刘邦得天下称帝是天命所授,而用“非天命观”评价项羽的失败丧亡是咎由自取,向以严谨著称的大史学家司马迁怎么会执行两重标准呢?

    司马迁渲染刘邦的天命所授,并非只表现在鸿门宴中,在《史记•高祖本纪》里,至少有九件事情表现出刘邦的天命所授,在其他的传记里也至少有三处提到刘邦天命所授的故事,尤其是刘邦病死前也说过与项羽类似的话。刘邦临终前,患病在床,吕后召来名医治病。医生诊断之后,自信地禀奏:“陛下的病不难治愈!”刘邦听后,却破口大骂:“我以一介平民手提三尺之剑取得天下,这不是天命吗?我命在天,就是扁鹊复生又能怎样(原话是“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不久便驾崩在长乐宫中。

    不仅如此,综观《史记》全书,司马迁对待其他历史人物和事件,大多都采取“非天命观”的观点来记述评价,与孔子(孔子也是一位大史学家)的不语“怪、力、乱、神”一样,其中很少“怪、力、乱、神”之类的记述,很少记载与天命有关的奇事;唯独对刘邦采取了“天命观”的观点来记述,唯独围绕刘邦不厌其烦地记载下如此之多的天命奇事,唯独对刘邦一有机会就大书特书一番“怪、力、神”。

    妙不可言的是,司马迁有意记录下刘邦和项羽成败双方主帅的天命观言辞,项羽说自己“天亡我,非战之罪”,刘邦说自己“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又记录下双方师父(友)兼臣属的天命观言辞,亚父范增说刘邦“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张良说刘邦“沛公殆天授”,一一对应,相映成趣。中间更夹有一个韩信对刘邦的天命观言辞。韩信是胜方主将而心萌反念,是一个半己半敌的角色。刘邦曾与韩信闲谈论将,当刘邦反讥韩信将才高于自己反败于自己时,韩信称刘邦“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在胜利一方,司马迁尤其不忘记录下胜方主帅死后的一件天命奇事,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人迅速扑灭吕姓势力,派使奉迎当时的代王进京登基为帝,代王犹豫。有一个叫宋昌的人建议代王当机立断,并分析指出:“吕后以太后的威势严权,封立吕姓三人为王,擅权专治。然而吕后一去,太尉周勃空手持一节仗进入北军,振臂一呼‘拥护吕家的人袒露右臂,拥护刘家的人裸露左臂!’全军一齐裸露左臂,拥护刘家,背叛吕家,这就是天命所授,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代王最终登基为帝,就是著名的汉文帝。然而,司马迁对失败一方的天命观言论是严词批驳,而对胜利一方的天命观言论虽没有明言可否,却分明持有肯定态度,并刻意渲染。由此看来,司马迁真是一位矛盾的史学家。

    长风卷地认为,这一矛盾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其原因就在于司马迁其人其书,更在于史学本质和天下安稳,是司马迁的大智慧所在。

    司马迁由于仗义替败降匈奴的李陵说话,触怒汉武帝,惨遭宫刑,因而发愤著述《史记》。当时的人们都或多或少地信奉天命,当朝的汉武帝更是深信不疑。古人法天则地而行事,认为天命就是法则所在,天命所授就是合法的。刘邦的毕生事业就是建立了刘家大汉王朝,毫无疑问,作为继承者的汉武帝不仅坚信刘家王朝是天命所授,更会以其合法性而自豪,而继续为之奋斗。司马迁叙写刘邦事业,任其罄南山之竹,写尽刘邦为人处事的合情合理,如果避而不谈天命所授之事,在汉武帝自看来,这就意味着私修史书的司马迁怀疑大汉王朝的合法性,是在妄议朝事,大有滥言惑众之嫌。这样一来,汉武帝要去掉的就不会再是人根之类的东西,而司马迁的项上人头,更会对其著作、对其思想挫骨扬灰。当然,汉武帝维护刘家王朝的结果,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是那个历史时期的必然作法。所以,司马迁为自己的生命考虑,更为自己奋斗终生的《史记》一书考虑,无论自己相信天命与否,都必须刻画出刘邦事业合情合理合法的全貌,这是司马迁的智慧所在。

    汉武帝时期的大汉王朝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年代,人人崇尚建功立业,扬名万世,必然要效仿前人。人各有志,志各有不同,其间难免参杂非份之想。正如曾鼓动韩信拥兵自立的蒯通被刘邦抓住处死时辩说:“天下磨刀提剑想做陛下事业的人何止千百!”就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说,怕的是随时随地都有人在梦中效仿陈胜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一介平民,竟有如此想法,可见当时这种思潮的普及之广。假如《史记》一书尽述前人成败情理,指导人们扬长避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史记》无疑成为那些一心求名不计后果的亡命之徒们的最佳教科书,天下岂非再陷大乱?史学的意义岂非被导入岐途?所以,司马迁为史学考虑,更为天下安稳考虑,无论自己相信天命与否,都必须全面刻画出刘邦事业合法性,让读者认识到刘邦是天命所授,唯有如此,才能严防亡命之徒们的肆意胡为,这更是司马迁的智慧所在。

    司马迁立志“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不写当朝,则于事无补!自从周平王东迁,中国社会进入春秋战国,礼崩乐败,人心不古,秩序大乱,古教丧亡,也正是此时,老、孔、孙、墨四圣突起,诸子百家相继兴举,有志之士纷纷力图重建伦理纲常,创新政教体系,整个社会坚定地踏上了艰难跋涉的探索历程。所有这些都直指汉武盛世,在其间任何一处插刀断代,都将血流如注;唯有写至当朝,以不断为断,才算完整。所以,司马迁不写当朝,则无法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唯有以自己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来阐释人情事理,才能更好地有别于前人。所以,《史记》叙写当朝,是势所必然,史家真知驱使所致。当此之时,司马迁前有头落书毁之凶,后有言滥世荡之恶,独步一线悬丝,只笔托传五十二万言煌煌巨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何其壮哉!司马迁在失败者的传记中淋漓尽致地人人都存在的毛病,又在成功者的传记中充分介绍了许多人都有的长处,又恰当地用天命观克服少数人存有的非份之想,实现了史学本质,不是文章圣手,焉敢措手?司马迁的大智慧以至如此!

    长风卷地认为,司马迁指斥项羽“天亡我”的借口为荒谬,并非彻底否定天命观,实质是指斥项羽的这种错误行为: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另找借口为自己的失败开脱。项羽败亡,人人都可以说“天亡项”,唯独项羽自己不能说“天亡我”。因为任何不从失败中深挖自身原因汲取教训,而找借口推卸自身责任的人,永远不会长大成熟,实是废物一个,天若真在,也必将除此废物!司马迁记录下刘邦“天命授我”之言,也并非是彻底肯定天命观,实质是肯定刘邦的行为:功劳并不是个人奋斗的结果,而是另有原因。刘邦事业成功,人人都可以说“刘自为”,唯独刘邦不能说“我自为”。因为只有那些“分功于人,推功于天”的人,才会真正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长大成熟,才是真正的强者,天若真在,也必将乐助这样的强者!因此,长风卷地认为,前面揭示的司马迁的矛盾,实质是一根两枝,根深处统一在此,即“败者自败,成者天成!怨天尤人,可耻!”这是司马迁的大智慧所在!

    鸿门宴上出场的人物有项羽、刘邦、项伯、范增、张良、项庄、樊哙、陈平、取酒下人,共九人,到《史记》成书之时,司马迁成为鸿门宴上的第十人。与前面的九人一样,司马迁叙写这个鸿门宴,也是先出于本性,其后才是目的,先考虑别人,其次才考虑自己,率性而不自私,毫不作做,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先作人,后作事”的人,是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今天读《鸿门宴》的人难道不是鸿门宴这场历史盛宴上的第十一人吗?

    [长风卷地]2008年3月22日于兰州

楼主热帖
心不由人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3 12: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重读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肯定有奸情...
断空 | 2010-1-3 13: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鸿门宴,经典啊
苍白。
安子昕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3 18: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1_234:}

小行,抱抱哈。
一 花 一 世 界
安子昕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3 18: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也在思考鸿门宴,真的,本来大事可成,到了最后,还是败北了。

不到最后,不知道谁是赢家。

历史,让人清醒。
一 花 一 世 界
安子昕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3 1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好汉歌里唱得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 花 一 世 界
安子昕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3 18: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羽,即使败了,也是一个英雄。

英雄悲壮一歌,歌罢,自刎。
一 花 一 世 界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3 19: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也在思考鸿门宴,真的,本来大事可成,到了最后,还是败北了。

不到最后,不知道谁是赢家。

历史 ...
安子昕 发表于 2010-1-3 18:55
不到最后谁又能料胜负,说的好
寒梦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3 19: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叹:如果我是英雄,我就不要江山,宁要美女!
哀:如果我是美女,我就不要英雄,宁为碧玉!
生命之花:茶香袅袅
灌水乐园:笑口常开
宣传部落:携手与共
作者专集:心灵浇灌
寒梦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3 19: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叹:如果我是英雄,我就不要江山,宁要美女!
哀:如果我是美女,我就不要英雄,宁为碧玉!
生命之花:茶香袅袅
灌水乐园:笑口常开
宣传部落:携手与共
作者专集:心灵浇灌
寒梦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3 19: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叹:如果我是英雄,我就不要江山,宁要美女!
哀:如果我是美女,我就不要英雄,宁为碧玉!
生命之花:茶香袅袅
灌水乐园:笑口常开
宣传部落:携手与共
作者专集:心灵浇灌
安子昕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3 19: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叹:如果我是英雄,我就不要江山,宁要美女!
哀:如果我是美女,我就不要英雄,宁为碧玉!
寒梦 发表于 2010-1-3 19:48



    英雄么,爱江山也爱美人。
长远来看 | 2010-1-3 22: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不过世事总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王者不死了。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寒梦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3 22: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安子昕


    如果我是英雄....你愿意是那个美人么?
寒梦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3 22: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长远来看


    哈哈......挑战你的"古汉胡说"的啊!{:1_392:}
长远来看 | 2010-1-3 22: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寒梦

很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来发表真知灼见,
寒梦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3 23: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长远来看


    {:1_413:}会的。...真正的好东西,怎么能逃的过真正的"鼠迷"?
更声*远巷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3 23: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在很早前发过,特别有印象,当时还讨论了一下自己的见解。也许我个人为那些“失败”格外感到惋惜吧,当时我说项羽说的多点。
不懂用诗的语言去描绘天空,天空它缺少一种色彩;
不懂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生活它残缺一角。
唐青的一天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4 08: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抹布...........
偶来自奥滋国(谁改了我的个人资料?!)
水区大妈非瑛儿莫属
偶只是现代诗歌版
热门候选版主
平衡天下 | 2010-1-4 1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讲述一段历史!
安子昕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4 17: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安子昕


    如果我是英雄....你愿意是那个美人么?
寒梦 发表于 2010-1-3 22:19



    我?这个么。我不是美女,我不但不美,我还很丑。这么说吧,本来项羽能赢的,我当时是个侍女,我一上菜,项羽将军就晕菜了,就糊涂了。就败了,就这样,我很惭愧。
刘半仙 | 2010-1-4 22: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抹布回来了?
饭后一支烟,我是刘半仙~~
哦耶~~~
寒梦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4 23: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个么。我不是美女,我不但不美,我还很丑。这么说吧,本来项羽能赢的,我当时是个侍女,我 ...
安子昕 发表于 2010-1-4 17:41



    {:1_392:}美女说话从来不脸红哦.......我听那当日服侍项羽的丫鬟讲,那夜是你喝醉了,结果项羽把你送回寝宫,于是你们就.......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4 23: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山是我栽,此树为我开
要想知经过,此贴是我发
{:1_428:}忽悠你们{:1_282:}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肯定有奸情...
寒梦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4 23: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狐说八刀


    哈哈......你还栽的了山,开的了树啊!
寒梦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5 00: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希望看到"胡说古汉"的挑战帖!
生命之花:茶香袅袅
灌水乐园:笑口常开
宣传部落:携手与共
作者专集:心灵浇灌
素面抹布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5 11: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狐说八刀


    八刀真多事
素面抹布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5 11: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篇并不太好,要重写呢
心不由人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5 11: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狐说八刀


    八刀真多事
素面抹布 发表于 2010-1-5 11:35
{:1_243:}
能把你引出来,值了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5 11: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篇并不太好,要重写呢
素面抹布 发表于 2010-1-5 11:36
我觉得很好,呵
刘半仙 | 2010-1-5 12: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抹布,加我QQ加我QQ。。。。。252885694
饭后一支烟,我是刘半仙~~
哦耶~~~
刘半仙 | 2010-1-5 12: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回来了啊。。。哈哈。。。
今年第一件大好事啊。。。。
饭后一支烟,我是刘半仙~~
哦耶~~~
刘半仙 | 2010-1-5 12: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死你了
饭后一支烟,我是刘半仙~~
哦耶~~~
素面抹布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5 13: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把你引出来,值了
狐说八刀 发表于 2010-1-5 11:39

这里太让上瘾,有些受不了,虽然自宫,仍然心中澎湃,心硬还是抵不住那一硬呢^_^
素面抹布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5 13: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抹布,加我QQ加我QQ。。。。。252885694
刘半仙 发表于 2010-1-5 12:05

半仙朋友,我至今没有上QQ。看到单位里的同事们都沉浸在QQ中,更不敢越雷池半步了^_^
素面抹布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5 13: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死你了
刘半仙 发表于 2010-1-5 12:05

彼此彼此!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5 13: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太让上瘾,有些受不了,虽然自宫,仍然心中澎湃,心硬还是抵不住那一硬呢^_^
素面抹布 发表于 2010-1-5 13:09
{:1_417:}
回家的感觉如何,还是和朋友们在一起热闹吧
素面抹布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5 13: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家的感觉如何,还是和朋友们在一起热闹吧
狐说八刀 发表于 2010-1-5 13:12


很热很热,眼热头热心热,九曲回肠拐弯的地方都热^_^
狐说八刀官方服务团队 | 2010-1-5 13: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热很热,眼热头热心热,九曲回肠拐弯的地方都热^_^
素面抹布 发表于 2010-1-5 13:13
{:1_392:}
很黄很热
更声*远巷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1-5 14: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抹布回来!
不懂用诗的语言去描绘天空,天空它缺少一种色彩;
不懂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生活它残缺一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95

主题

7036

回帖

13万

积分

鹤鸣九皋

精华
54
猫币
0 ¥

花街VS半朵◆互动杀人游戏纪念勋章我的花街◆岁末大联欢◆纪念奖章花街◆2007十佳作家花街晒季◆2008夏季征文纪念奖章爱心天使◆2008祈福川震纪念章花街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勋章花街08夏季◆情书◆征文纪念勋章2008◆北京◆奥运金牌纪念勋章花街◆VIP用户花街◆回贴王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