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晚吃罢饭,看了一下电视,无意中看到一台现场直播关于杨元元自杀的探讨方面的问题,其中邀请了女作家毕淑敏和有关方面的教授专家,及杨元元的母亲和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参与。
事件大体是这样;杨元元,女,2002年大学毕业后工作,经几年来的努力,于2009年考上研究生,任班里的团委书记,又由于父亲早逝,家庭困难,带上无依无靠的母亲去陪读。由于母亲与自己住在同宿舍同床,因此给其她同学带来不方便,受同学冷谈了自己,后经申请,学校虽为母亲在校内找了一些杂事做,能补贴每月300元左右,但母亲的单独住房校方没有解决,自己多次到外面租房,但终因不是房子租金太高,就是所租的房子不如意而为能解决母亲单独住房问题,最终因此问题形成压力而于2009年十一月份自杀身亡。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其中涉及一个话题;知识是否改变命运,以这个话题为主题,专家与学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此而总结杨元元的死因为两种,即一,社会伸出援助之手不够得力,其二,杨元元自己太脆弱,
我看了直播前后,总是觉得他们的观点是偏向个两极点,要么归为第一原因,即;社会伸出援助之手不够得力,知识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要么归为第二原因,即杨元元自己太脆弱,自己也还没有融通社会的知识,这也许是主持人因时间的关系无法让他们完全说出自己的观点吧。
以我想法,导致杨元元的死因包含以上两者的因素,即社会伸出援助之手也不够得力,杨元元也太脆弱,自己也还没有融通社会的知识。
我想,杨元元的同宿舍的同学不适应她的母亲来一起住应是理解的,毕竟大家多是年轻人,突然多了那么一个老人一起住,很多话都不方便,自然生活等方面都不能做到无拘无束了,而同学来说,她们是学生,从各方面的条件来说,对这事也很无能为力的,但杨元元已提出申请,校方为什么不解决这类特殊的情况呢,我之所以认为特殊,是因为带父母兄弟姊妹陪读在当今中国虽有先例,但并不多,除非不得已而为之。而校方对这种偶尔出现个别事列是应有解决能力的,除非你视而不见。我想说的是,有组织有能力的机构对这事伸出援助之手不够得力,也可以映射一些部门和现实更多的社会问题。假如这个事情援助之手得力,再脆弱的杨元元也不至于自杀身亡,也为她度过生死线的难关。
其二,抛开社会援助不说,那就是杨元元自身个过于脆弱了,也并没有融通真正的社会知识,并没有辩证去理解社会,自己努力向上是好事,但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自己身上的意识,并没有潜伏在自己的脑海里。一个人应当看到,一个社会一个家庭再怎么发展,都不可能完美无缺的,历史如此,将来也如此,会有一些不幸与悲剧注定要发生在一些人的身上,若以此理念去理解人生,事情真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要想得开一些,虽痛苦,虽愤怒,但不至于到自杀的程度。何况以杨元元的情况来说,至多社会和同学没有帮她,不至于压迫她,至多难以做到学业完成,实现最高理想而已,大不了回原单位工作或努力再找一个普通工作,养活母亲与自己,过着知足常乐的人生也是可以的,没要必要以生命作代价付出。也许不知足,但自己已尽力而为了,只是社会以及自己的一些问题没能达成心愿罢了。
当然,杨元元的死因,也许有可能遭到不可承受的人格侮辱,这事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那另当别论了,反正我以为‘好死抵不得赖活’。‘赖’字虽不雅,但比‘死’美。 |
|